本帖最後由 江南布衣 於 2012-7-13 00:26 編輯
【老子道德經五十四章學習心得】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脩之身,其乃德真;
脩之家,其德有餘;
脩之鄉,其德乃長;
脩之於國,其德乃豐;
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
以此.
老師講解之前,我自己理解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專長於創立的人未動搖,專長於納入懷裡的人未失誤,後代子孫敬拜的儀式祭拜未中斷或停止。
脩之身,其乃德真;
研習這個軀體,他的恩惠自然、本性。
脩之家,其德有餘;
研習這個親屬所共居的地方,他的恩惠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多出來的;
脩之鄉,其德乃長;
研習這個基層的行政區域,他的恩惠於是高度大;
脩之於國,其德乃豐;
研習這個在古代諸侯的封地,他的恩惠於是很充足;
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研習這個在時間裡面,他的恩惠於是廣。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所以用軀體看軀體,用親屬所共居的地方看親屬所共居的地方,用基層的行政區域看基層的行政區域,用諸侯的封地看諸侯的封地,用時間裡面看時間裡面。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
我為什麼了解時間裡面如此?
以此.
用這個。
如果我已經了解清楚了時間程序法則,并且善於創造,那麼我的這個地位,不會輕易動搖。專長納炁的人,幾乎沒有失誤。
所以後代都傳承著他的精神或作用,沒有停止過。
通過研習本身,那麼德行自然歸於本性。
通過研習家,那麼恩惠就多得有剩餘了。
通過研習十里之鄉,那麼他的修行就相當的高了。
通過研習一國之地,那麼他的影響與恩惠就很充足。
研習天下萬物,那麼他的影響將非常廣泛。
所以,處理事情應該因材施教,避免出現超過承載能力而發生事故。
我為什麼可以了解到這麼深奧的道理呢?因為通過以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了。
聽完老師講解,才知道這篇理解上的偏差是如此的大。
正確的理解論述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專長於創立的有非除去,專長於志向的人非離開,後代敬拜的儀式未中斷。
脩之身,其乃德真;
研習此名分地位,那個你的遵循規範自然的本性。
脩之家,其德有餘;
研習此居住的地方,那個遵循的規範事實狀況正面存在不盡的。
脩之鄉,其德乃長;
研習此境界,那個遵循的規範你的專精技能。
脩之於國,其德乃豐;
研習此在地區,那個遵循的規範你的東西很多。
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研習此在時間裡面,那個遵循的規範你的平常一般性的。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所以用名分地位看名分地位,用家居的地方看家居的地方,用境界看境界,用地區看地區,用時間裡面看時間裡面。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
我為什麼洞悉時間裡面正確性呢?
以此。
用這裡。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
1,如果你是專長於創造的,那就不是以除去的方式更替,不是因為創造新的而將原來的舊的丟棄掉。
2,如果你是滿懷大志的,那就不能退卻或退隱。
3,要懂得延續,通過祭祀的方法讓子孫後代傳承。
這就是作為一個可以影響時勢的人所具備的三個要求定義。
要懂得研習自己的身份與地位,那麼德性自然的回復本性。
先修身,後齊家,然後才有可能治國平天下,施展抱負與才能。
在每一個階段,就針對這個時期這個階段制定出相應的措施與方法。
如果此時只有五分的能力,卻以十分的炁去催動的話,那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特定的時間要用相應的方法處理。
給予機會有能力者,讓他得到機會後,增加自身的能量。
然後讓他自己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努力奮鬥而取得成功。
我們之所以掌握知識與專業技能,是因為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利用這方面的優勢來獲取資源與成功,時間裡面的程序法則只能做到輔助與增加成功的機會。
主輔分清楚,以輔來幫助主而獲得成功,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與認知。
如果以為一個人只要得炁就可以天下無敵,只要坐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做,自然就能成功了。
那證明還是不了解這套程序法則的威力與運用。
這無疑已經陷入迷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