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圖書典籍”】
古代的典籍稱策(冊),它包括用細竹片做成的簡冊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牘。
寫滿或刻滿字的一個個竹簡或版牘,要用皮條串連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一本“書”。
在古代的文字中,“冊”字就是兩根繩條穿著一串竹簡或版牘的象形。
製作竹簡,為了防止蟲蛀和腐爛,要先在火上烘烤,烘乾水分,稱為“殺青”或“汗青”,因此後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冊,如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種竹木制的“書”使用不便,攜帶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說“汗牛充棟”,本來指的就是這樣的書。
春秋末期,又出現了寫在絲織品上的“書”,稱為“帛書”或“素書”,一部書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為計算書籍的單位,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又有用卷代稱書的,如“東坡右手執卷端”(《核舟記》),成語“開券有益”等。
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幾乎都是手寫本,稱為“鈔本”,宋代以後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稱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說:“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以後典籍皆為板本。”
刻印書籍稱為“付梓”,梓就是木板。
如“汝之詩,吾以付梓”(《祭妹文》)。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為方便查閱,就要分類。
漢代劉歆繼承父(劉向)業,完成了第一部圖書總目錄《七略》。
《隋書經籍志》開始將圖書分為經、史、子、籍四大類。《黃生借書說》中說“七略四庫,天子之書”,就指此。
1,經:
有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又稱之為“六藝”,後代逐漸增加,至南宋變成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2,史:
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相傳是孔子在魯國舊史基礎上修撰的;
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相傳為左丘明編撰;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的《史記》;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班固的《漢書》;
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是袁樞(南宋)的《通鑒紀事本末》。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廿四史:從《史記》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認定或組織編修的正史書。
3,子:
子書主要包括諸子百家的哲學、政治、農學、科技、醫學等各方面的書。
4,集:
集,是指詩文別集、總集。
此外,我國古代類書、叢書也很多,如,現存最早的類書是隋唐時虞世南編的《北堂書鈔》,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是明代的《永樂大典》,最大的一部叢書是清代的《四庫全書》(紀昀等人主編)。
附錄古代圖書典籍的有關名詞
①三墳五典
古書名。伏羲、神農、黃帝的書稱為“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書為“五典”。
②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③五經
《易經》《尚書》《詩經》《禮儀》《春秋》
④六藝
A,古代學校的六門學科:禮、樂、射、禦、書、數
B,指六經:《易經》《尚書》《詩經》《禮儀》《春秋》《樂經》(失傳)
⑤六書
漢字的六種構字法: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⑥四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⑦廿四史
從《史記》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歷史書。
⑧十三經
《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⑨春秋三傳
解釋《春秋》的三部儒家經典著作:《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⑩四大名劇
元王實甫《西廂記》,明湯顯祖《牡丹亭》,清洪升《長生殿》,清孔尚任《桃花扇》
⑾臨川四夢
明湯顯祖的《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四部傳奇劇
⑿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
⒀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⒁三言二拍
明馮夢龍編定的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⒂四大譴責小說
清末李寶嘉《官場現行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鍔《老殘遊記》,曾樸《孽海花》
⒃風騷
指《國風》和《離騷》,後來泛稱文學
⒄風雅
指《國風》《大雅》《小雅》,後來泛指詩文方面的事
引用http://www.gui5.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