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舜帝德業 禪讓大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2 16:2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舜帝德業 禪讓大禹

 

我們說到, 堯讓位給舜, 二十八年後逝世。

 

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

 

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

 

堯瞭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

 

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帝位傳給了舜。


堯逝世後,舜三年服喪完畢,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

 

前來朝覲的部落首領不到丹朱那裡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

 

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舜任命伯禹為司空,輔佐自己辦事,以光大帝堯的事業。

 

任用禹負責平治水土。任用稷負責農業,教導他們播種百谷。

 

任用契為司徒,對百官施行五倫教育,並告訴他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

 

任用皋陶擔任司法官,告訴他五刑要使用得當,根據罪行輕重,大罪在原野上執行,次罪在市、朝內執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處理;

 

五刑寬減為流放的,流放的遠近要有個規定,按罪行輕重分別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國都之外。只有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又任命垂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

 

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澤,並讓朱虎、熊羆做他的助手。

 

任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種祭祀。舜告訴伯夷,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

 

還任命夔為典樂,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告誡他要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厲,剛正卻不暴虐,簡捷卻不傲慢;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

 

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神相和。

 

舜又任命龍為綱言官,早晚傳達旨命,報告下情,告誡他一定要誠實,因為舜非常憎惡那種誣陷他人的言論和滅絕道義的行為。

 

舜還決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陞遷或貶黜。在舜的德政和賢臣的輔佐下,天下諸事都振興起來了。舜任命的那些官員個個成就功業。

 

皋陶掌管刑法,斷案公正,人們都佩服他能主持公道;

 

伯夷負責禮儀,人們都謙虛禮讓;

 

垂主管百工,人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

 

益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合理開發;

 

棄主管農業,五穀按季 節茂盛成長;

 

契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

 

龍負責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

 

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

 

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

 

即使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縱橫五千里的疆域,都得到安撫。

 

禹創製了《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帝開始。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

 

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

 

埋葬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娥皇、女英二妃奔向蒼梧,淚灑湘江邊的竹子上。

 

不幸遇上大風浪,在湘江被淹死了。現在洞庭湖邊的山上還有二妃墓。

 

舜的兒子商均不成材,舜把禹推薦給上帝。

 

十七年後舜逝世。

 

禹服喪三年後,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與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

 

但各部落只歸服禹,因此禹登臨了天子之位。

 

禹繼位後,效仿堯、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績是治水。

 

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分別在唐和虞得到封地,來奉祀祖先。

 

禹還讓他們穿自己家族的服飾,用自己家族的禮樂儀式。

 

他們以客人的身份拜見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表現出他不專擅帝位。

 

大禹治水之時,還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禹最後到了浙江治水,死於會嵇。

 

如今紹興有禹陵。

 

禹的後代一直在管理禹陵。

 

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史稱「五帝」。

 

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為百姓所擁戴,並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

 

與以往神祇直接下凡不同的是,他們雖身有異像,也有一些神跡,但五帝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

 

他們雖為同姓,但卻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

 

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

 

帝禹國號為夏後,另分出氏,姓姒氏。

 

契為商始祖,姓子氏。

 

棄為周始祖,姓姬氏。

 

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朝時代。

 

三皇五帝時期的人們,對宇宙、自然、生命已有較深刻的認識,具備了相當程度應付自然的能力。

 

許多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七千年前,浙江余姚縣河姆渡人,製作了木骨泥牆的房子,還有獨木舟。

 

種植五穀,飼養六畜,過著農居生活。

 

七千—五千年前,河南澠池縣仰紹人,已有定居的村落。

 

製作的彩陶,非常精美。

 

2004年初紅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龍的發現,為古史中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此外,現在的很多史學家認為,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能大發展的時代,然而,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歎,他對弟子言偃說:「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

 

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

 

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

 

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

 

《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當人完全順乎自然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

 

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22:06 , Processed in 0.1406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