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4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甚麼竹馬又稱為「跑竹馬」?】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0 23:4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甚麼竹馬又稱為「跑竹馬」?

 

唐李白《長干行》:「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成語「青梅竹馬」

 

就是由此詩而來,其中「竹馬」指的是一種童玩,多以竹竿製成,小孩夾在胯下充作馬騎。


不過,後來又逐漸融入一些傳統戲曲、民謠小調、服飾、舞蹈等表演藝術,「竹馬」又發展成另一種民間歌舞,就是在民俗文藝活動或節慶遊行中常見的一種表演節目。

 

那麼,為甚麼又把竹馬稱為「跑竹馬」呢?


「竹馬」是用竹篾和布紮成馬(或驢)型骨架,分馬頭馬尾兩截,中間是空的,表演的舞者套進竹馬中作騎馬狀,再與搭檔演出的舞者,穿插各式技藝表演,隨著樂器伴奏,表演者邊歌邊舞,洋溢著熱鬧歡樂的氣氛。竹馬又有「跑馬燈」、「馬燈調」、「竹馬燈」等俗稱。

 

「竹馬」流傳久遠,演出生動活潑有趣,更融合了各地方的風俗民情,是極具地方鄉土特色的民俗文藝活動。

 

據載唐代皇宮就有竹馬舞的娛樂表演,如唐杜牧《杜秋娘》詩︰「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

 

宋《東京夢華錄》則記載了元宵佳節的「社火」活動中,也有竹馬兒、小兒竹馬、踏蹺竹馬等節目演出。

 

元代雜劇《追韓信》中也穿插了竹馬,到了明代「竹馬」就更盛行了,《雙金榜》劇本裡就安排了跑竹馬的演出。

 

至清代,《平和縣誌》上載:「歲時元日,諸少年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嗚金擊鼓,喧鬧異常。」

 

「竹馬」的特點是,舞者上半身要表演騎馬者在馬上的各種姿態表情,下半身要模仿馬的各種神態動作,要舞出人、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點及性格。

 

馬上的人作催馬馳騁姿態,而跑馬姿勢有前踢、後蹬、失蹄和蹲步,時而急馳,時而緩行,細膩的舞姿,唯妙唯肖,變化無窮。

 

其內容大都以歷史故事或地方戲曲為主,常見的劇目有《昭君出塞》、《狀元遊街》、《三打祝家莊》等。

 

「竹馬」的表演講究趣味,人數可多可少,還有各種不同的陣法,如「十字陣」、「文武葫蘆」、「長蛇陣」、「龍擺尾」等。

 

整個「竹馬」多采多姿的演出,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跑」馬,所以才又稱為「跑竹馬」。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9:0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