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7-6 10:56 編輯
【老子道德經五十三章心得】
主題:【老子道德經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俓.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非道也哉!
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如果我兩者之間對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洞悉與了解,做或從事到重要的方法,只是給予最危險可怕的。
大道甚夷,而人好俓.
重要的方法過度就是使平坦,並且每個人非常急速應驗。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向超過或勝過去掉或丟棄,土地超過或勝過眾草叢生的地方,儲藏穀糧過度空,衣服優雅五彩的絲織品,隨身攜著好處與益處的利刃,缺少喝與吃的東西,金錢或寶物等商品存在有所剩或多出來的,事情稱呼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虛張的說大話。
非道也哉!
不是方法
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如果我在兩者之間如此存在洞悉與了解,可以在重要的方法,只是實行正確害怕。
大道甚夷,而人好俓.
重要的方法過度平順,並且每個人喜歡平直。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向過度去掉與丟棄,土地過度荒廢, 儲藏穀糧過度空,穿優雅五彩的絲織品,隨身攜著兵器,嫌棄喝吃的東西,金錢或寶物等商品存在有所剩或多出來的,事情稱呼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虛張的說大話。
非道也哉!
不是的方法產生悲哀?
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本文在告誡後來有幸學習懂這套學術的人,怎麼運用好這套學術,什麼樣的人可以幫什麼樣的人不可以幫,呈現不同的結局,也告誡懂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一步一步的達到自己的目標。
如果我在兩者之間如此存在洞悉與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有好就有壞,但是這個好與壞不是絕對的,例如刀如果在廚師手裡那就是很好的工具,但是如果在殺人犯手裡就是殺人凶器,但這個刀很那分辨或定義好和壞,一切都是因人而定,那麼同樣的道理這麼威力無比的學術,如果一個道德規範品德水準不高的人懂,那麼他就更難分辨好與壞而作惡多端,實行運用起來他的正確性感到擔心與害怕。
他可以運用學術使他或幫助的人生活變的平順,也可以規避風險,而獲得安穩的生活,但因為他的道德品性水準不高而心不滿足,因為貪欲而吧這套學術不是當作工具來運用,而是當武器來運用,而滿足自己的貪欲,在物質和財富的貪欲中迷失自己,而更加的沒有節制生活糜爛,而像原文那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
本用自己來維持生計的普通物品會瞧不上眼而荒廢掉,原本儲存的錢財與資源也會揮霍一空,變換優雅五彩的絲織品,嫌棄便宜的食物,追求高檔昂貴的飾品和食物只是為了突顯身份,“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並且自己錯誤的認為這些獲取的財富和美食可以永遠的依靠這套學術或他的格局而得到,使自己的貪欲之心越來越大,其實非也,因為沒有循序漸進的成長,並且沒有擁有駕馭自身資源的道德規範和品性能力,那麼即使依靠這套學術而獲得一定的財富和身份,但是也很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因為你所獲得的這些本來就是不符合規律的,而是“是謂盜誇”像強盜一樣用不正當手段謀取而來,時間更替格局變化而因為自己已經迷失了自我,最終會天誅地滅,得而復失,胡作非為而受到應有的懲罰,會失去所有的一切而且無法挽回。
這是錯誤的方法產生的悲哀嗎?
非也,是因為使用的人而會呈現不同的效果,就像菜刀看在誰的手裡,如果在廚師的手裡和在殺人犯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局,但是難道說菜刀要分好與不好嗎?
那麼我們這套學術也是一樣不是學術正確方法,而是運用的人和用在了錯誤的人身上而產生的悲哀,古人也在告誡我們這些後來有幸學習這套學術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當學成以後不管是自身運用還是幫助他人,都要有顆平常心,當我學成以後不管是自身運用還是幫助他人,都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達到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