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為何習慣性質疑“街淨哥”們】
在河南商丘順天小區附近的馬路上,5個月來,清晨總有一個50多歲的男子攜妻子以撿垃圾的方式搞晨練,該男子被網友稱為“街淨哥”。
不料,這位“街淨哥”的真實身份是商丘市城管局副局長軒敬傑。
“街淨哥”,拋卻身份不說,從2000年進入城管系統工作開始,便有晨練撿垃圾的習慣。
這,顯然是好事一樁,在不佔用工作時間之時,既鍛煉了身體,又為這個城市盡了一份力。
這樣的市民,每個人雖未必效仿,但必然欽佩。
遺憾的是,當得知這名男子是一名官員時,不少人便開始質疑了,作秀炒作論甚囂塵上,讓“街淨哥”瞬間登入輿論尖峰。
只能說,這是一種民意慣性。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如此俯下身子的官員並不多,即便俯下,也有不少攝像頭列隊拍攝,甚至是要求被慰問的人在大熱天等上幾個小時。
如此氛圍下,當有官員俯下身乾實事時,難免遭遇非議,這自在情理之中。
眾所周知,任何運動的事物都有慣性,同理,任何的民意,也有一定的慣性。
而在質疑之外,我們也能看到理性的聲音,就有網友表示:“能堅持5個月,就很不容易了。質疑的人自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不輕易猜測別人的動機的,做到了,就是好傢伙。”
顯然,我們需要這樣理性的民意,我們的社會,既已有信任危機,自不能繼續淪為一個猜測的社會。
因而,民意的理性不可或缺,而這,也應該是民意構成的核心內容。
如果民意都失去理性,只剩下慣性,帶來的傷害,必然是難以估量的。
本是好事,卻有兩種觀點並存。
雖然凡事凡物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但一個基本的底線是,我們不應該對所有官員的行為都加以質疑。
但當前,卻有著這樣的趨勢,這警示的,其實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不足,官員個人的公信力仍有待提高,這種局面下,民意是習慣性質疑在所難免。
因而,這應帶給官員足夠的啟示,如何提升自身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又如何督促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如果民意慣性能起到這般作用,而後剩下的,估計只有民意理性了。
引用:http://gb.cri.cn/27824/2011/08/09/882s333191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