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波霎風星雲 反向震波錯覺】
更新日期:2010/10/12 10:06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G327.1-1.1是銀河系中一顆大質量恆星爆炸之後的超新星殘骸餘暉,位在矩尺座方向,距離地球約29,000光年,從X射線觀測影像中,可看到新鮮的波霎風正吹進之前被反向震波清空的區域中。
天文學家已在這個殘骸中發現一個自轉快速且磁場很強的中子星(星雲紅藍交界處最亮的白點),即所謂的「脈衝星」(pulsar,或稱「波霎」),應是爆炸之後的產物,其磁場會加速粒子至接近光速的速度而產生X射線(藍色部分),因而被錢卓(Chandra)和XMM-牛頓(XMM-Newton)偵測到。
這類輻射隨中子星快速自轉而週期性地被觀測到,因而有脈衝星之稱。而巨大的紅色環狀星雲是爆炸震波所產生的電波輻射(紅色與黃色部分),這類結構稱為「波霎風星雲(pulsar wind nebula)」;背景星野則是2MASS巡天計畫的紅外資料(紅色、綠色與藍色)。
目前天文學家並不清楚G327.1-1.1的波霎風星雲的中心點位置,為何與彗星狀X射線輻射的中心點位置不同。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
我們正好觀測到超新星爆炸的震波掃過物質殼層之後,被反向彈回的結果,稱之為「反向震波(reverse shock)」。
這顆波霎正在向上方運動,但反向震波卻迫使波霎風星雲朝著左下角的方向前進,這才使得兩者錯位。
X射線觀測結果可幫助天文學家估計超新星爆炸所釋放的能量、超新星殘骸的年齡,以及被震波掃過的物質數量。
此外,從X射線觀測影像也可看到新鮮的波霎風,正吹進之前被反向震波清空的區域中。
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Tea Temim等人所提出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09年2月號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中。(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12/17/2esck.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