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巨門 於 2014-6-30 05:05 編輯
【中國土壤地理 草甸、沼澤土系列 】
摘錄自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草甸、沼澤土系列】即濕土。為水成、半水成土壤類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潤,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而成。
廣佈於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河流兩岸的氾濫平原、湖濱階地上,也有分佈。
草甸土腐殖質含量一般較豐富,分佈在東北地區的草甸土,暗色有機質層厚達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見二氧化矽粉末,土體中見銹色斑紋及鐵錳結核;在新疆地區的草甸土有機質層僅25厘米,常見大量石灰結核,並有鹽分累積。
表層有機質含量約3~6%,甚或可高達10%。
在1米深的土層中,其含量尚可達1%。
在西北乾旱區有機質含量表層低於4%。
在新疆、內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鈣含量可達10%。
草甸土開墾後,表層土壤壘結性減低,較前疏鬆,有機質含量亦隨之下降。
這類土壤肥力較高,養分也較豐,水分供應良好,是主要墾殖對象;亦為重要牧場基地,合理安排農、牧關係十分重要。
【沼澤土】 在長期積水或過濕情況下形成。
廣佈於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因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產生了明顯的潛育過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藍灰色潛育層。
土壤結持力甚低。
在表層有機質層或泥炭層與底層藍灰色潛育層間,尚可見大量鏽斑或灰斑的土層,亦可見鐵錳結核。
沼澤土中有機質含量常在5~25%,泥炭層可高達40%以上,有機質分解不充分,C/N比值寬。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原編制:席承藩 黃榮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