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79|回復: 1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宗輯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4:3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正宗輯要

 

下編‧正宗輯要

 

第一章‧通論

 

一、《素》、《靈》

 

(一)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金匱真言論》)

 

張隱庵曰:神氣血脈皆生於精,故精乃生身之本。

 

能藏其精,則血氣內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溫。

 

吳鞠通曰: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說,一切人事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

 

即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泄,甚至桃李反花之類亦是。

 

陸九芝曰:《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所謂精者,指一身津液由於水穀所化。

 

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為後天生身之本,其下遂以精與汗互言之。

 

吾試以經解經,此即經言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精於脈,輸精於皮毛之數精字也;

 

亦即經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數精字也。

 

又岐伯論溫病曰:人所以汗出者,汗生於穀,穀生於精,邪氣之得汗者,邪卻而精勝也。

 

又曰:汗者,精氣也。

 

則精即是汗。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43&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3:53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二)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生氣通天論》)

 

馬元台曰:冬傷於寒者,至春必為溫病。

 

蓋冬時嚴寒,中之即病者,謂之傷寒;

 

其有傷於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陽氣發生,邪從內作,故為溫病之證。

 

夫曰溫者,寒非純寒而有熱,熱非純熱而有寒,正以前此而冬則為寒,後此而夏則為熱,則此春時乃為溫病也。

 

葉子雨曰:冬至一陽漸生,人身之陽氣內盛,被冬日嚴寒殺厲之氣所折,深浹於肌髓之間,至春日,內伏鬱結之陽氣為外邪觸發,伏氣既得發泄,遇天氣之陽熱,兩熱相乾,發為溫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4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4:22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三)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暑當與汗出,勿止。

 

(《熱論》)

 

葉子雨曰:古醫經以傷寒為外感之通稱,故云凡病傷寒而成溫。

 

然天地陰陽之邪,隨人身氣化感召。

 

冬至後一陽漸生,人身所伏之陽熱,為嚴寒折遏,感春陽之氣而發者為病溫;

 

夏至一陰生,人身所伏之陰氣,感亢熱之氣而發者為病暑。

 

蓋春溫夏暑,隨氣而化,亦隨時而命名也。

 

暑當與汗出,勿止者,暑雖熱邪,熱盛則蒸濕,濕與熱搏,故暑病多汗;

 

治暑之法,不可禁止其汗也。

 

柳寶詒曰:經言凡病傷寒,是傷寒不必專於冬時,即三時感寒,亦能鬱化為溫也。

 

其稱夏至後為病暑,則暑即溫之變名,尤不可指為另是一邪。

 

而此獨分別言之者,因伏氣發於夏至以後,其治病略有不同。

 

蓋溫病忌汗,恐其傷陰;

 

若時交長夏,則汗出必多,而邪氣亦隨汗而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遽止之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5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4:41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四)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刺志論》)

 

馬元台曰:氣本虛矣,而身反熱,蓋得之傷暑故也。

 

惟熱傷氣,故傷暑則身熱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5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5:02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五)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廖平曰:尺為皮之誤)熱曰病溫。

 

(《平人氣象論》)

 

馬元台曰:一呼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

 

一吸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

 

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為六動矣。

 

《脈訣》以為數脈。

 

《難經》亦以為離經脈。

 

是六至而躁,躁者,動之甚也。

 

今尺脈躁動,當尺有熱。

 

尺部者,下部也,主腎水不足,其病為溫。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5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5:23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六)尺(廖平曰:尺為皮之誤)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病(《甲乙經》病作汗)且出也。

 

(《論疾診尺篇》)

 

馬元台曰:尺之皮膚熱甚,其脈盛躁,當為溫病也。

 

其脈雖盛,不至於躁,而帶滑者,則病當自出矣。

 

吳鞠通曰:尺膚熱甚,火爍精也;

 

脈盛躁,精被火煎沸也;

 

脈盛而滑,邪機向外也。

 

蓋溫病必傷金水二臟之津液,尺之脈屬腎,尺之穴屬肺,此處肌肉熱,故知為病溫也。

 

薛生白曰:尺膚熱者,其身必熱;

 

脈甚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

 

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

 

出,漸愈之謂。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6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5:49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七)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

 

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刺熱論》)

 

章虛穀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治之必先飲寒水,從裡逐熱;

 

然後刺之,從外而泄;

 

再衣以寒,居處以寒,身寒熱除而後止。

 

柳寶詒曰:治熱以寒,一定之理。

 

今人於溫病初發,見用涼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也。

 

王孟英曰: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濃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

 

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甚至腳趾脫落,即俗所謂脫腳傷寒也。

 

葉子雨曰:治熱病,飲以寒水,欲其熱自內達外也;

 

必寒衣寒處者,皆避溫就涼之意耳。

 

然肆飲寒涼,流弊滋多。

 

孟英此注,頗具卓見,讀者鑒諸。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6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6:11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八)病溫虛甚死。

 

(《玉版論要篇》)

 

柳寶詒曰:經言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則凡病溫者,其陰氣先虛可知。

 

使或虛而未至於甚,則養陰透邪治之如法,猶可挽回。

 

若病溫者而至虛甚,則熱邪內訌,陰精先涸,一發燎原,不可治矣。

 

吳鞠通曰:病溫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6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6:30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九)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篇》)

 

馬元台曰:此言熱病汗後脈躁者死,反是則生也。

 

熱病已得汗,脈宜靜,今反躁盛者,此乃陰經之脈衰弱已極,故有陽脈而無陰脈也,其人主於死。

 

若得汗之後,而脈遂能靜,則有陰以配陽,必能以有生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6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6:49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十)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篇》)

 

馬元台曰:此言熱病脈盛而不得汗者死,反是則生也。

 

熱病脈躁盛宜得汗,今反不得汗者,此乃陽經之脈衰弱已極,故表虛而不能發汗也,其人主於死;

 

若脈躁盛而汗出脈靜者,必能以有生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6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7:15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二、《難經》

 

(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五十八難》)

 

丁錦曰:傷寒有五者,指五病俱統於傷寒一門,而分其所苦之不同也。

 

風為陽邪,寒為陰邪,故先列中風,次列傷寒。

 

寒者,皆冬月之正病也。

 

濕溫發於濕土之令居多,熱病發於盛夏,溫病即仲景《傷寒經》中春溫病也。

 

乃見前之五邪從本原來,非比之傷寒熱病,故各立其法也。

 

注家以疫症指此溫病,非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7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7:36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二)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五十八難》)

 

柳寶詒曰:溫病邪伏少陰,隨氣而動,流行於諸經,或乘經氣之虛而發,或挾新感之邪氣而發。

 

其發也或由三陽而出,或由肺胃;

 

最重者,熱不外出,而內陷於手足厥陰;

 

或腎氣虛不能托邪,而燔結於少陰。

 

是溫邪之動,路徑多歧,隨處可發,初不能指定發於何經,即不能刻定見何脈象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7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8:01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三)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

 

(《五十八難》)

 

丁德用曰:陰陽俱浮者,謂尺寸俱浮也;

 

浮之而滑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脈也;

 

沉之散澀者,沉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也。

 

(四)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五十八難》)

 

丁德用曰:肌肉之上,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

 

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故見小急。

 

所以言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7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8:20 | 只看該作者

正宗輯要

 

三、《傷寒論》

 

(一)《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傷寒例》)

 

成無己曰:春夏為陽,春溫夏熱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故也;

 

秋冬為陰,秋涼而冬寒者,以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7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50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