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27|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專書之概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4: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專書之概論

 

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四庫全書》醫家類敘云: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而其門戶所以分,自來以為由於易水、河間學說之不同。

 

究之河間之主火,乃闡發傷寒之廣義,仍不悖乎仲聖之本旨。

 

迨天士《溫熱論》出,溫病學始離傷寒而獨立。

 

鞠通加以附會,則更離經叛道,而溫病學之歧誤益不可究詰,後之學人將何所適從?

 

然則關於溫病之書籍,甄別實不容緩,茲將其專書,略論於下:明‧張鳳逵之《傷暑全書》,乃專治暑者也。

 

其書凡自《內經》以至宋元明諸家之論暑者,靡不采取,可謂詳備。

 

惟其於《傷寒例》所云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之語,及《內經》所云冬傷於寒,春夏病溫病暑之說,加以詆毀,則是尚未明伏氣之故。

 

幸葉子雨取而增訂之,庶無流弊。

 

清‧戴麟郊之《廣瘟疫論》,乃踵吳又可瘟即溫之誤。

 

雖其主要以瘟疫與傷寒為辨,使傷寒瘟疫之治不混,然其所論瘟疫,實為伏氣溫熱之病。

 

陸氏九芝愛其論之精,惜其名之誤,乃於其論中刪去尸氣腐氣等語,及大青龍一方,與凡所稱時行疫癘者,悉改之曰溫邪,使無羼混。

 

且補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等語,以免夾雜傷寒,故改其名為《廣溫熱論》。

 

何氏廉臣見其於濕溫燥熱二症言之甚略,即用藥選方亦未盡善,且未將風溫、濕溫、春溫、冬溫等釐清,而概稱時行,未免含混,爰為重訂。

 

將原書缺者補之,訛者刪之,更增入古今歷代名醫之良方,而成為伏氣溫熱之全書。

 

又易其名為《重訂廣溫熱論》,而後乃為盡善盡美之治伏氣溫熱正法眼藏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83&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7:02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吳坤安之《傷寒指掌》,於溫病論治頗詳,邵氏仙根加以評語,何氏廉臣復為重訂,且易其名為《感症寶筏》。

 

然其立論但知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治主三焦,則仍新感溫熱之證治也。

 

吳鞠通之《溫病條辨》,乃遵葉天士之學說而變本加厲,以三焦劃界,溫熱與瘟疫同治。

 

且於仲景溫病原文捏造以桂枝湯主之,誣聖欺世,莫此為甚。

 

其書之無價值,可以想見。

 

今有葉子雨、陸士諤二家之評,或可杜其流弊。

 

王孟英之《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說為緯,且為之注釋。

 

其詳博明晰,可謂集前人之大成,而垂後學之規范。

 

其書雖間有瑕疵,而得葉子雨為之評訂,可謂盡善。

 

惜其偏重新感,且攙入疫病,不以溫病疫病合稱,未免後人誤會,至其《歸硯錄》,指摘吳氏《溫病條辨》,則語多扼要,可為師法。

 

周杓元之《溫證指歸》,謂仲景《傷寒論》為專究傷寒之書,雖屬謬誤,尚能分別寒溫。

 

第以疫病混作溫病,則無法以圓其說,名為《指歸》,實則使人無所依歸。

 

李識候之《暑症發源》,論證處方,條分縷晰,洵為治暑症之金科玉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8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7:31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陸九芝之《傷寒陽明病釋》,以傷寒傳入陽明遂成溫病,故取陽明病而釋之,頗明晰,有條貫,此乃發明溫病之一端,其於《世補齋》文辨論溫病甚詳,且於諸家謬誤尤多矯正,使傷寒、溫病、瘟疫,朗若列眉,其功匪淺。

 

凌嘉六之《溫熱類編》,秦伯未為之刪訂,分溫熱暑濕四大綱,何廉臣加以緒論,自《內經》以及諸家凡論溫熱者,采輯靡遺。

 

裘吉生復為刊之於《讀有用書樓醫書選刊》。

 

惜其羅輯雖豐,而發明甚鮮,且不及燥病。

 

宋佑甫之《南病別鑒》,乃取葉天士《溫證論治》分條注釋,及校刊薛生白《濕熱條辨》、與薛公望《傷寒古風》,末附自著。

 

意以傷寒為北病,溫熱為南病,則未免拘泥。

 

然欲知葉薛各家,則亦可涉獵及之。

 

汝琴舫之《治溫闡要》,意在闡發溫病之要,又附治疫之法,其書雖無特長,尚屬簡明可取。

 

柳寶詒之《溫熱逢源》,其於溫熱頗有獨到之處。

 

既詳伏氣,復闡明仲景之暴感暑熱,乃發人所未發,如能由此探求,庶可左右逢源。

 

陳葆善之《燥氣總論》,實探《內經》之秘,而發喻嘉言、沈目南、吳鞠通諸氏之所不逮。

 

凡論治處方,尤能獨抒心得,洵為燥病學之善本。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8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7:55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葉子雨之《伏氣解》,乃本《素》、《靈》陰陽氣化之道,而詳解六氣伏邪之理。

 

論伏氣之善本也。

 

劉吉人之《伏邪新書》,分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等病。

 

論證處方,俱得諸實驗,洵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有功千古。

 

時人沈漢卿之《溫熱經解》,乃注釋言溫熱之經文,並附方藥,頗有可取。

 

王馥原之《溫病指南》,立說本諸葉、吳溫病分三焦之劃界,未能合乎真理。

 

然其論治處方,尚屬平正,未可濃非。

 

郝炳炎之《溫熱病問答》,辨證主方,明白易曉,可為溫病學之初階。

 

吳錫璜之《中西溫熱串解》,博采兼收,中西互證,可謂洋洋大觀。

 

惟以三焦分篇,仍蹈鞠通之陋。

 

且羼雜疫病,亦屬瑕疵。

 

劉仲邁之《溫病詮真》,即其所著《傷寒雜病論義疏》之卷四,亦即所謂古本仲景《傷寒論》之一也。

 

其言頗存古風,雖屬溫病之新法門,究為廣義傷寒之實際,惜其未將《傷寒論》之第五卷暑熱濕燥合刊,而非溫熱學所賅之全書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9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8:14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惲鐵樵之《溫病明理》,其斥天士、鞠通之溫邪上受及三焦論治之說,固屬不謬。

 

至謂叔和寒毒藏於肌膚之說於理不可通,及其所著《內經綱要》,據西醫傷寒潛伏期不過二十日之說,以駁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與凡病傷寒而成溫者諸學理,則未免妄議古人。

 

蓋其於伏氣與新感之分辨,尚未明悉。

 

不知西醫傷寒之潛伏期,乃指傷寒即病之潛伏者言, 《內經》之冬傷於寒,春夏方發者,乃指傷寒變為溫病暑病者言實風馬牛之不相及也。

 

丁醒吾之《溫熱經緯補錄》,蓋為補王氏《溫熱經緯》所未備而作,於秋燥剖釋詳明,誠足以補王氏之所未及。

 

楊如侯之《溫病講義》,為其擔任山西醫學專校溫病教授時,所輯以教學人也,言頗精當。

 

惟攙入疫病,不以疫病合稱,未免名實不符耳。

 

張山雷之《濕溫醫案》,乃輯前人之案,而為之評注,亦有可取。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9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8:40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沈嘯穀之《溫病全書》,乃取時逸人之《中國時令病學》,刪去傷寒及關於六經之解釋,合《序例》與《總論》為一篇,將治法分隸各症,藥方附列於治法之後,並增方解,重行改編而成。

 

所言皆平正簡明,有法有式,頗合教材。

 

惟夏季之病,篇名溫病暑溫,究不若熱病暑病之為妥善。

 

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極。

 

春氣溫和,故曰春溫風溫,實可統名溫病;

 

夏氣暑熱,病暑而不病溫,宜曰熱病暑病。

 

且暑溫之名,乃吳鞠通所杜撰,暑溫即暑熱之輕症,故不當以暑溫名篇。

 

況和煦之氣曰溫,亢熱之氣曰暑,既暑矣,何止於溫?

 

暑溫之名,實不可通。

 

章巨膺之《溫熱辨惑》,乃本其師惲氏鐵樵之旨,仍援西醫言傷寒之潛伏期至多不過二三日,以辟《傷寒例》寒毒藏於肌膚之謬。

 

此則盲從西說之尚形質,而忘祖國之言氣化。

 

但其辨證論治,頗具條理,不無可取。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9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9:23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宋愛人之《春溫伏暑合刊》,對於春溫、伏暑,演繹詳明,選方亦精,且以春溫一症,分新邪為風溫,伏邪為伏溫,立說新穎,可謂不落前人窠臼。

 

上皆溫病通行之專書。

 

此外,如邵步青之《四時病機》,雷少逸之《時病論》,雖非溫病之專書,亦詳溫病之證治,頗有可取。

 

至於張畹香之《溫暑醫旨》,張子培之《春溫三字訣》,薑子房之《溫病賦》,錢文驥之《溫病條辨症方歌括》,則皆崇拜鞠通之學說,而為初學示法度者也,不足觀也矣。

 

夫溫病專書,類皆起於明末而盛於今日,其故何哉?

 

蓋因又可誤溫病為瘟疫,而天士創溫病之異說,於是盲從者日眾,而研究溫病者亦遂多矣。

 

至天士之說,實顧景文所偽托者也。

 

其言似是而非,真理因之而晦,故治溫病之法,至今仍無定說。

 

茲將顧氏之作偽及其類似者,略陳於下:顧氏所著《溫證論治》,乃治新感溫熱之法。

 

相傳為顧氏隨葉氏游洞庭山,信筆記錄舟中之所語。

 

華岫云首刊之於 《續選臨症指南》,名為《溫熱論》。

 

繼則唐笠三以顧氏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辭多佶屈,語亦稍亂,乃為之刪潤,前後移掇,刊之於《吳醫匯講》,而易其名為《溫證論治》。

 

章虛穀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病證治》,刊之於《醫門棒喝》,並為注釋,而贊揚之。

 

王孟英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熱篇》,刊之於《溫熱經緯》,更增注釋。

 

宋佑甫刊之於《南病別鑒》,且為之分條略注。

 

周學海仍其名為《溫熱論》,刊之於《醫學叢書》,間加評注。

 

吳錫璜刊之於《中西溫熱串解》,乃詳注之,易其名為《溫熱論注解》,此其注解中之最精詳者。

 

孟英之注次之。

 

此乃葉派之金針,而為陸九芝所鄙棄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9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19:52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專書之概論

 

相繼而起者,則有薛生白之《濕熱條辨》,乃治濕溫之法,首載於佛尼勒所刊之《醫師秘笈》,繼則吳子音刊之於《溫熱贅言》,名之為《濕溫症條例》,不題生白之作,而署寄瓢子述。

 

章虛穀易其名為《薛生白濕熱條辨》,刊之於《醫門棒喝》,並略釋之。

 

王孟英刊之於《溫熱經緯》,又易其名為《濕熱病篇》,更詳注之。

 

宋佑甫刊之於《南病別鑒》,又易其名為《濕熱論》。

 

吳錫璜刊之於《中西溫熱串講》,仍名之《濕熱病篇》,更增注之,注中之最精詳者也。

 

此書孟英疑其非薛作,而陸九芝更極辟之,謂其自條自辨,薛氏決無此不合體例,且其語句、藥物,均與《溫證論治》大略相同,難保非顧景文一流人偽托云。

 

此外,陳平伯之《溫熱病指南》,乃治風溫之法。

 

吳子音刊之於《溫熱贅言》,篇名《溫熱病大意》,不題平伯之名,亦署寄瓢子述,與薛氏《濕熱條辨》合為一人之作。

 

王孟英刊之於《溫熱經緯》,題為《陳平伯外感溫病篇》,並加按語。

 

吳錫璜之《中西溫熱串講》亦刊之,且於王注之外,更增按語。

 

此書是否陳氏所作,孟英亦以為疑。

 

由是觀之,溫病專書欲求其盡善者,實不可得。

 

蓋真理既淆,立論自亂,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嗚呼!

 

評論者能不為之痛心也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9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5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