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濕溫】
附濕溫
活人書云。先傷於濕。又中於暑。名曰濕溫。許學士云。先受暑。後受濕。所言先後感受不同。然濕病則緩。暑中則速。由斯以推。先濕後暑者為確也。
其證兩脛逆冷。 胸滿頸目痛。妄言多汗。蓋濕得暑邪。遏抑陽氣。故脛冷而腹滿。暑挾濕邪。鬱蒸為熱。故頭痛妄言多汗。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許學士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紀氏以浮為陽。沉為陰。羅謙甫云。濡弱見於陽部。濕摶暑也。
小急見於陰部。 暑摶濕也。
然濕傷血。則必小急。暑傷氣。則必濡弱。於此加浮為陽。沉為陰者當矣。
切不可發汗。汗之名重 死。治宜白虎加蒼朮湯。如有寒熱外邪。加辛涼表藥一二味。 若濕氣勝。一身盡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加茵陳、香薷。若有寒物停滯。及中寒宜溫。必小便清白。然後可。如赤澀而少。斷不可用。通宜十味香薷飲。清暑益氣。合天水散。 王宇泰云。昔人治濕溫。通身皆潤。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 問所服藥。皆陰病藥也。
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
以五苓合白虎十余劑少蘇。 更與清燥湯調理而安。凡陰病厥冷。兩臂皆冷。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 故知非陽微寒厥。而合用祛熱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416&pid=255699&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