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補瀉】
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
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
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針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遠,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
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無令邪布。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出,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補瀉弗失,與天地一。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
左手執針,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得淫失,真氣得居。
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
視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HT 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於海,其下者經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流而不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
閉戶塞牘,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04&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