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流鼻血癌訊!小心嗅母神經細胞癌】
經常性的鼻塞、流鼻水,或許在一般人眼中僅是鼻過敏的症狀,但若有異常性的流鼻血或嗅覺問題,就必需提高警覺了。有1位52歲病患,1年多來常感鼻塞甚至聞不到氣味,經過耳鼻喉科及神經外科的檢查後,確定罹患罕見的嗅母神經胚細胞癌。
醫師提醒,發現自身有鼻塞,以及異常流鼻血的症狀,就必須及早就醫。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贊仁醫師指出,嗅母神經胚細胞癌是一種罕見惡性腫瘤,佔所有鼻腔及鼻竇腫瘤發生率約5%,多發生在中年40至70歲之間,而男性比例略高(男/女:55/45)。
嗅母神經胚細胞癌 發生機率低
嗅母神經胚細胞癌這類腫瘤發病緩慢,位置接近鼻腔、鼻竇、顱窩與眼球等構造,造成腫瘤血管分佈很廣,罹病者常見症狀為鼻塞及流鼻血,有些人則會鼻竇疼痛、視野模糊、前額痛,嚴重者嗅覺喪失,並造成失明等。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增加9萬名新嗅母神經胚細胞癌患者;其中鼻類(含鼻竇癌)癌症佔120至150例,而嗅母神經胚細胞癌又佔鼻類癌中5例而已;換言之,在每年新增罹癌患者中,嗅母神經胚細胞癌發生機率僅為10萬分之5,相當罕見。
嗅母神經胚細胞癌是一種罕見惡性腫瘤,多發生在中年40至70歲之間。(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天人交戰 走生命幽谷
今年52歲的阿徳不禁訴說:「不論我怎麼用力吸氣,都無法聞到食物的味道,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幾天就好,誰知道1年多了,每況愈下,不只沒了嗅覺,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情形」,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般的鼻塞感冒,沒想到老天爺卻和他開了個玩笑,直到這次住進醫院,才發現事態嚴重。
為避免患者過於憂心病情,延誤治療時間,台北慈院醫療團隊在縝密的討論後,決定採取兩階段手術,來切除患者鼻腔頭顱內的9公分腫瘤。
第一階段先由耳鼻喉科邱贊仁主任進行內視鏡切除鼻腔部分的腫瘤,第二階段再由神經外科團隊進行顱內腫瘤清除。
無法自我檢測 合作揪病因
邱贊仁醫師指出,嗅母神經胚細胞癌之所以罕見,是因為從外觀而言,無法看出鼻腔內有腫瘤,以阿徳的案例來講,腫瘤吃穿顱腔內的前顱窩,向上長到額葉,甚至吃掉了3公分左右的前顱窩骨,他都沒有感覺。
而且瘤的上方還有很大的水泡,情況的確令人憂心,由於台北慈濟醫院至今尚未遇過嗅母神經胚細胞癌的案例,因此神經外科醫師李定洲特地邀請國內被譽為「台灣顱底外科先行者」的陳幸鴻教授,共同參與手術。
醫師提醒,經常性流鼻血,千萬不可輕忽,需要盡快檢查找出原因。
手術風險 評估準備好
針對阿徳的情況,陳幸鴻教授也表示,在他開過的近15例顱顏合併切除手術中,這次的案例是他遇過最嚴重的。一般癌症侵犯的範圍越多,等級就越高,而阿徳的狀況已經是第C級,癌細胞已擴大到眼眶、鼻竇,而且最不好的情況就是穿過顱底、腦膜,甚至侵犯到腦組織。
進行嗅母神經胚細胞癌的手術,有2大風險:一是病人在手術中可能大量出血;二是手術後的感染及腦脊液滲漏。
早期發現 遠離嗅母神經胚細胞癌
陳幸鴻教授表示,這次的手術比預期中的順利,但嗅神經母細胞瘤是惡性腫瘤,術後仍有復發的風險。因此術後需進行放射線輔助治療。就我多年的經驗,不少病人的反應不錯,存活率可以在5至10年以上。
【醫師提醒】:
嗅母神經胚細胞癌的初始病症常不明顯,多半是等到腫瘤長滿病患的鼻腔內,病人有察覺時,腫瘤都變得很大了。這類腫瘤剛開始都是以鼻塞為常見症狀,由於台灣民眾患有鼻過敏很多,常不以為意。
民眾一旦發現自身有鼻塞以及異常流鼻血的症狀,就必須及早就醫,若能及早用內視鏡發現,進而作切片檢查,確定病因,即可早期診斷與提早治療。陳教授表示,腫瘤只侷限在鼻腔內,可透過內視鏡手術處理,除非腫瘤已經侵犯顱底與腦膜,才需要結合耳鼻喉科與神經外科共同進行手術。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32/16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