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1|回復: 1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垣針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1-1 00:27: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垣針法


(《聚英》) 東垣曰:《黃帝針經》: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裡以補之。


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


三裡、氣衝,以三棱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裡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


禁酒,忌濕面。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44&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8:15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東垣曰:《黃帝針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


又云:視前痛者,當先取之。


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4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8:34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


黃帝曰:五亂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帝曰:愿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4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8:53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俞:魚際、太淵。


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陽道,不令濕土克腎,其穴在太谿。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5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9:11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


不下者,取之三裡、章門、中脘。


因足大陰虛者,於募穴中導引之,於穴中有一說,腑俞去腑病也。


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之募穴中引導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裡,氣下乃止,不下復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5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9:28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


不足,取之足太陽滎、俞:通谷、束骨。


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取足太陽膀胱經中,不補不瀉,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導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5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29:49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手足陽明之滎、俞:二間、三間,深取之;


內庭、陷谷,深取之。


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後治其痿厥,皆不補不瀉,從陰深取,引而上之。


上者出也,去也。


皆陰火有餘,陽氣不足,伏匿於地中者,榮血也。


當從陰引陽,先於地中升舉陽氣,次瀉陰火,乃導氣同精之法。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5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30:15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帝曰:補瀉奈何?


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問,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30:35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東垣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陰陽應象論云: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定其血脈,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導引之。


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說。


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非止風寒而已。


六淫濕暑燥火。


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


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


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7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31:00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另有上熱下寒。


經曰:陰病在陽者,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


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


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脈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陽病在陰者,當從陰引陽,是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飲食失節,又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


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合三裡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


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募穴於腹,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


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


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


若錯補四末之俞,錯瀉四末之滎,錯瀉者,差尤甚矣。


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


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


興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7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1-1 00:31:22 | 只看該作者

東垣針法


亦岐伯之言,下工豈可不慎哉!


東垣曰:三焦元氣衰王。


《黃帝針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結。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悶,補足外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


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


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


後於心經中瀉少衝,乃治其標。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57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0:3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