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0:53:4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豬膽導法


極大豬膽一枚。用蘆管長三寸余。通之。磨光一頭。以便插入穀道。用尖鋒刀刺開膽口。以管插入膽中。用線扎定管口。抹油。捻入穀道。插盡蘆管。外以布襯手。用力捻之。則膽汁盡入。方去之。少頃。大便即出。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此條雖無小便自利之津液下走。然汗多則津液之枯。一也。


故胃中燥。大便必硬而為脾約也。


至硬則譫語。


比前不同矣。


前大便雖硬。皆未譫語。此獨譫語者。以胃中少有熱邪。導法止入穀道。不由胃中而下。不能逐熱。


故以小承氣湯和之。所以一服譫語止。即禁止之曰更莫復服。蓋以些小實熱。不須峻下。故中病即止。恐復服則再傷津液。損壞元氣。所以叮嚀戒謹如此。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0:54:0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夫陽者。氣也。


汗者。營血中之陰液也。


陽氣鼓動。陰液外泄而為汗。陰液外泄。則陽氣隨之而散亡矣。


此言太陽受病之時。已多發其汗。若邪轉陽明。又重發其汗。發之不已。以致陽氣隨汗而喪亡。故曰亡其陽。神者。陽之靈也。


陽亡則神散而不守。陰者。胃中之津液也。


汗多則陰竭而胃燥。故譫語也。


脈者。氣之先。血之府也。


脈之動。


陽氣鼓之也。


陽亡陰竭。故脈短促而死也。


但言亡其陽而不及陰者。重陽氣也。


其獨重陽氣者。何也。


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


若汗雖多而脈自和者。則真元未散。陽氣猶未亡也。


故曰不死。雖云不死。然亦危矣。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此二條。總結上文汗下。及利小便。亡津液而致脾約之見證也。


浮為陽邪盛。芤為陰血虛。搏。聚也。


浮芤並見。


故曰浮芤相搏。陽邪盛則胃氣生熱。陰血虛則津液內竭。故其陽則絕。絕者。非斷絕敗絕之絕。言陽邪獨治。陰氣虛竭。陰陽不相為用。故陰陽阻絕而不相流通也。


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之義也。


注家俱謂陽絕。乃無陽之互詞。恐失之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0:54:1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趺陽。足趺上動脈也。


又名衝陽。胃脈也。


浮為陽脈。趺陽浮。則陽邪入胃而胃中熱。故曰胃氣強。非胃陽之正氣強也。


澀為陰脈。趺陽澀。則津液熱燥而小便短數。故云小便數。非氣化行而津液多之頻數也。


浮澀兩相搏聚。則知胃氣熱而津液枯矣。


所以大便難而其脾為約也。


所謂脾約者。胃無津液。脾氣無精可散而窮約也。


脾既無精可散。胃終熱燥而大便難。故當以通腸潤燥為治。而以麻仁丸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0:1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麻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藥(半斤) 厚朴(一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麻仁味甘而潤。李時珍云。麻仁阿膠之屬。皆潤劑也。


杏仁苦辛油滑。皆潤燥之劑。芍藥酸收。所以益陰而斂津液也。


厚朴辛溫。下氣而寬中。枳實味苦。能破結利氣。大黃苦寒下泄。而能蕩除實熱。藥物雖峻。實和胃之法也。


觀蜜丸則其性滯緩。分服則力小而綿。飲服則又和之矣。


又云未效漸加。以和為度。則進步舒緩。此所以為和胃潤燥之劑歟。


辨誤 脾約一證。成注謂儉約之約。又為約束之約。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


致小便數。大便難。愚謂胃強脾弱之說。固屬誤謬。而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之論。尤背經旨。何也。


脾氣既弱。豈反能約束胃中之津液邪。況津液既不得四布。豈能但輸膀胱。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以此推之。則胃中之津液。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0:3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必待脾氣散精。而後津液通行。若云脾弱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可。若云胃強脾弱而約束津液則不可。


曾不知津液本在胃中。脾氣既弱。豈胃強而反自為約束乎。條辨亦云胃強則脾弱。脾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得偏滲膀胱而為小便數。致大便干而為胃實。猶反被胃家約束而受制。故曰脾約。方論雖與成氏無異。然偏滲膀胱之說。尤屬不經。不思經文本云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然後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既云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又云使得偏滲膀胱而為小便數。然則偏滲之路。又何途之從。而能使小便數邪。尚論因反被胃家約束而受制之說。故設門人問云。以胃強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一如懦夫受悍妻之約束乎。喻氏答云。仲景但云胃強。未說脾弱。所謂胃強。正因脾之強而強。


蓋約者。省約也。


脾氣過強。將三五日所受之穀。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是脾氣過燥。故令大腸之津液日漸干枯。所以大便為難也。


豈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反能約束胃中之穀邪。若必傳會前人。而以脾約為脾弱。將指殺妻之吳起為懦夫乎。觀前人議論。大約雷同。而喻氏獨能立異。似乎識見不同。然其實皆非也。


其但云胃強。未說脾弱二句。最為精當。若云胃強。正因脾之強而強。遂云脾氣過強。又太過之詞也。


不知仲景但云胃氣強。亦未云脾氣過強。但云亡津液。胃中乾燥。亦未云脾氣過燥。凡此之類。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2:3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悉非仲景之旨。皆過情之論也。


夫脾約原非脾弱。所以仲景不責之脾。但責之胃。故獨云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即上文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之義也。


蓋趺陽。胃脈也。


所謂浮者。


非邪氣在表之浮也。


以趺陽之胗。但主胃氣。不主表邪故也。


所以浮則為胃中之陽邪有餘。芤則為胃中之陰液不足。浮芤之脈。並見於趺陽一部。使陰陽偏勝偏枯。


失亢害承制之道。所以胃氣生熱。故曰胃氣強。謂之強者。非胃陽之真氣強。乃熱邪在胃而強也。


澀則小便數者。


胃不能藏津。脾不得散精。胃中枯燥。水精不得四布。故不能下輸膀胱。故小便短促而頻數也。


數則胃中之津液愈竭而陰氣大虧。所以趺陽脈澀。然非因脈澀而致小便數也。


小便數則脈澀矣。


此仲景倒用之文。


後學惑焉。故不能解耳。惟不能解。所以止曉麻仁丸之一條。有其脾為約四字。便獨認為脾約。此外更不知有脾約矣。


不思仲景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以一句而總該太陽陽明一篇之義。其旨甚廣。豈獨指浮澀相搏之一證乎。若推脾約之義。胃氣非必真強。脾亦何弱有。但因汗吐下。及利小便之後。胃中枯燥。已無津液。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2:5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脾雖不弱。有何精氣之可散。津液之可行。故困約而不能舒展其運用。猶巧婦不能作無米之炊耳。非脾病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也。


以胃無津液可行。如窮約之狀耳。豈胃氣真強。脾氣真弱哉。是以太陽陽明篇首。即有太陽入陽明之文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病也。


又云脈陽微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而發其汗。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


大便因硬也。


又云。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又太陽病。


寸緩關浮尺弱。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又云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凡此諸證。皆亡津液而大便難。無大實熱之脾約證也。


所謂大便難。非不大便也。


蓋欲出而堅澀不得出也。


其他雖有不言亡津液而大便難者。亦皆論太陽邪入陽明之故。匯合而成太陽陽明篇也。


若但以麻仁丸一症為脾約。豈能盡合仲景通篇立名之義乎。至若太陽陽明之脾約。與少陽陽明之胃中燥煩實。大便難者。實為相近。蓋太陽以誤汗誤下。且利其小便。故令胃中乾燥空虛而邪氣入胃。雖無大熱實。而亦必以小承氣和之麻仁丸潤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3:11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少陽亦禁汗下。若妄汗下之。且利其小便。故令胃中燥煩實。大便難。亦是邪氣入胃。仲景不言治。而其法可類推矣。


奈何尚論必以為不可觸類而推。又設難以為熱邪必自太陽而陽明。陽明而少陽。必待日久而後津液受爍。大便方難。其邪在太陽。未入於胃。何得津液即便消耗。持論如此。是太少畢竟不相連屬。則太少兩經之合病並病何來。


太陽之邪未入胃。則太陽陽明之名義安在。若曰津液不當即耗。豈忘卻篇首之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之亡津液。胃中乾燥之語邪。又謂脾約之症。乃未感之先。其人素慣脾約。故邪未入胃而胃已先實。此論尤為背理。仲景為天下後世立法。安肯因平素燥結之人。遂立傷寒誤治之太陽陽明脾約一例邪。總因但曉浮澀相搏之一症為脾約。猶未協通篇立法之旨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7:0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邪在太陽之表。則脈有浮緩浮緊之分。病有風寒營衛之別。若陽明之經。已在肌肉之分。營衛之內。以胃腑為裡。


故前以能食不能食辨別風寒。此亦不以緊緩為辨。但見脈浮。則知初入之邪。猶在太陽。無汗而喘。則知與太陽中卷之首條無異矣。


故曰發汗則愈。宜麻黃湯。然此條脈證治法。皆寒傷營也。


若無陽明病三字。不幾列之太陽中篇。而仲景何故以陽明病冠之耶。蓋以太陽中篇之第一條曰。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其次條又曰。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條雖亦無汗而喘。然無惡風惡寒之證。即陽明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之意。


是以謂之陽明病也。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此與前陽明中風第十二條反汗出惡風相對待。前為中風之邪初入陽明而設。此因傷寒邪氣初入陽明而設也。


義在陽明中風條下。然項背強。無汗惡風。皆太陽經寒傷營之本證也。


以才見一證。便是太陽寒邪已入陽明之經矣。


以邪氣初入陽明之一二。故以葛根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7:1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後人誤入)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湯。即麻黃東加入葛根也。


因項背強。無汗惡風。純是太陽傷寒表證。故仍以麻黃湯汗解其寒邪。然較之麻黃湯證不喘。故去杏仁。但以KT KT 為頸項俱病。項雖屬太陽。而頸已屬陽明。是以知太陽寒邪。已經透入陽明疆界。


故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經邪也。


李時珍曰。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為肺經專藥。肺主皮毛。


故可以發太陽之汗。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故能解肌。二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則迥然不同也。


(辨誤見前桂枝加葛根湯下)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7:39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嘔者。邪在胸膈。胸屬太陽。故傷寒首條云。太陽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若傷寒嘔多。


則太陽表證未罷。雖有陽明見證。未可輕下。下之必有變逆之患。故曰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見證雖屬陽明。而心下尚硬滿。心下者。心之下。胃之上也。


邪未入胃。尚結於胸膈之間。即太陽結胸之類也。


雖屬陽明。猶未離乎太陽也。


故不可攻之。攻之則裡虛邪陷。隨其誤下之勢。利遂不止者。正氣不守。真元暴亡。


所以死也。


即太陽篇之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其義一也。


若利止者。中氣足以自守。真元不致驟脫。


故邪去而能愈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7:5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浮候為脈之陽。沉候為脈之陰。微則經邪衰而表氣虛。實則經邪盛而表氣實。陽明證本多汗。中風又汗自出。故浮候之陽脈既微。則邪氣已衰而汗出自少。少則津液不耗。正氣不虛。故為自和也。


若脈陽微。則表氣已虛。若汗出多者。必亡津液而虛正氣。故為太過。陽明證雖多汗。而傷寒亦可無汗。風邪盛者亦可發微汗。所以太陽陽明證中。


有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者。以用麻黃之葛根湯主之。是皆發微似汗以解之也。


故陽脈實者。因發其微似汗而邪氣得解。足矣。


若令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凡此二太過者。皆足以泄衛陽而喪津液者也。


何也。


穀入於胃。胃中陽氣。蒸腐水穀。其精華之清氣。化而為營。行於脈中。變赤化血。所以滋養一身。穀之濁氣。降於下焦。下焦之真陽。蒸騰其濁中之清氣。是謂清陽之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所以捍衛風寒。固密皮毛者也。


汗出則陽氣鼓動。陰液外泄。太過則胃中之陽氣孤絕。故曰陽絕於裡。陽亢而津液消亡。


使腸胃枯槁而大便因硬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8:1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四五日。邪氣入裡之時也。


在太陽則四五日。亦有表未解者。若脈沉則邪已內入而歸裡矣。


故喘滿也。


滿者。


邪入於胃也。


喘者。滿而氣促。非肺病也。


所謂滿則必喘也。


脈沉既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是病在裡而反攻其表也。


表既無邪。發汗則徒使津液外越。胃中乾燥。遂成脾約。故大便難也。


妄發其汗。則表氣愈虛。津竭便難。則裡邪更實。所以久則譫語也。


譫語皆由胃實。仲景雖未立方。推其汗後津枯。表虛裡實。大約亦如下文小承氣和之而已。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8:3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邪氣在表。至七日而六經已盡。至十三日而再經亦盡。故謂之過經。過經而譫語者。以邪入陽明之裡。胃中有實熱也。


故當以湯下之。曰湯而不曰承氣者。以上四句是起下文語。乃借客形主之詞。故在所忽也。


若小便利者。


其水穀自別。津液下滲。大便當硬矣。


而反下利。下利則脈不當調。今脈自調和者。非變症使然。知醫以丸藥誤下所致也。


以理推之。上截譫語而胃中有熱。故當以湯下之。此因小便利。則裡無大熱可知。大便雖硬。無熱不須峻下。當以調胃承氣湯和胃。令大便微溏。足矣。


不然。膽導蜜導法可耳。豈容以峻厲丸藥下之邪。故曰非其治也。


若不因誤下而自下利者。脈當微厥。微厥者。忽見微細也。


微厥則正氣虛衰。真陽欲亡。乃虛寒之脈證也。


今下利而脈反和者。此為內實。內實者。胃中本有實邪也。


然內實則脈象亦當實大。而脈反和者。何也。


蓋不下利之內實。


脈方實大。此以丸藥誤下。氣已下泄。故脈僅得調和而不能實大也。


內雖實而脈和。且小便自利。則裡無大熱。不須攻下。故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調胃本云少少溫服。以平胃實。胃和則愈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8:53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邪在太陽。無論桂枝麻黃。皆取微似汗而已。凡吐下發汗。皆足以傷胃氣而損津液。令胃氣空虛。虛邪入胃。故微煩也。


微煩則裡無大熱。故小便頻數。數則津液又從下竭。而氣液不能上騰還胃。故大便因硬而成脾約也。


以汗吐下後。胃氣已虛。津液已竭。且無大熱。不必攻下。故與小承氣湯。令微溏以和之。則愈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中寒也。


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者。胃寒不化。強飽則滿悶而煩也。


頭眩者。穀不腐化而濁氣鬱蒸也。


必小便難者。寒邪在裡。下焦無火。氣化不行也。


食既不化。小便又難。則水穀壅滯。所以欲作穀疸。謂之欲作。蓋將作未作之時也。


穀疸者。寒在中焦。胃不能化。脾不能運。穀食壅滯。中滿發黃也。


通評虛實論云。黃膽暴痛。五臟不平。


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此雖下之。腹滿如故。不為少減者。皆以脈遲而寒邪在裡。所以寒下無效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9:1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陰陽應象論云。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又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若不溫中散寒。徒下無益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水穀不別故也。


若字不必作如字解。若中寒不能食者。言陽明若為寒邪所中而不能食者。即前不能食者為中寒之義也。


小便不利者。寒邪在裡。三焦之氣化不行也。


 然汗出。邪入陽明之本證也。


手足 然汗出。則又不同矣。


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靈樞終始篇云。陽受氣於四末。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如下文陽明脈遲。有潮熱而手足 然汗出者。為大便已硬。此胃氣實而手足 然汗出也。


此所謂手足 然汗出者。


以寒邪在胃。欲作固瘕。致四肢不能稟氣於胃。陽氣不達於四肢。衛氣不固。故手足亦 然而冷汗出也。


寒邪固結。中氣不行。所以欲作固瘕。固瘕者。寒聚腹堅。雖非石瘕腸覃。月令所謂水澤腹堅之意也。


初硬後溏者。胃未中寒之時。中州溫暖。尚能堅實。自中寒之後。胃寒無火化之功。三焦無氣化之用。水穀不分。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9:3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胃氣不得堅實而溏也。


故又申明其旨曰。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辨誤 注家以前人堅固積聚為謬。而曰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也。


久而不止。則為固瘕。愚以固瘕二字推之。其為堅凝固結之寒積可知。豈可但以溏泄久而不止為解。況初硬後溏。乃欲作固瘕之征。非謂已作固瘕。然後初硬後溏也。


觀欲作二字。及必字之義。皆逆料之詞。未可竟以為然也。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初者。陽明本經受病之初也。


欲食。非能食也。


仲景原云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曰初欲食者。


謂陽明受病之初。寒邪在經。尚未深入。胃氣猶在。故欲食也。


胃無邪熱。小便當利。今小便不利。故曰反也。


寒邪固閉。三焦不運。氣化不行。故小便反不利也。


若陽明熱邪歸裡。大便當硬。今反自調。尤知無裡熱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29:4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骨節疼者。在經之寒邪未解也。


翕翕如有熱狀。寒氣衰而陽欲復也。


奄然發狂。鬱伏之陽迅發。汗欲出而煩躁如狂也。


翕然有熱。奄然發狂。則陽回氣潤。陽蒸陰而為汗。故 然汗出而寒邪得解也。


水不勝。穀氣與汗俱並。


未詳其義。或曰水者。津液也。


穀氣者。胃氣也。


水不勝者。津液不足以作汗也。


脈緊則愈者。在太陽則緊為寒邪在表。在陽明則緊為裡氣充實。脈浮為邪氣在經。緊則浮去而裡氣充實也。


原其所以然之故。皆由寒邪鬱滯。無陽氣以蒸騰。則津液不得外達而為汗。故曰水不勝也。


胃陽之穀氣。既不能蒸津液而為汗。故穀氣與汗共並而不得發泄也。


素問評熱論云。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以此推之。則人身之汗。皆生於胃中之穀氣。精者。津液之謂也。


穀生於精者。言津液乃穀氣所化也。


穀氣者。胃中之陽氣也。


陽氣勝。則能蒸津液而為汗。故為邪卻而精勝。若寒邪勝。陽氣不能蒸津液而為汗。故謂之水不勝也。


(穀氣說見太陽上編火劫第四條)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30:07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不能食。陽明中寒也。


攻其熱者。以寒藥治之也。


噦。呃逆也。


其所以然者。蓋以陽明中寒。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平素胃氣本屬虛寒。而粗工淺智。妄擬為熱。而以寒下之藥攻之。致苦寒傷胃。令胃陽敗絕而成呃逆難治之證也。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言胃中虛冷而不能食者。胃脘之陽大衰。非但以寒攻熱而致噦也。


即以冷水飲之。則噦矣。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


此與少陰厥陰裡寒外熱同義。若風脈浮而表熱。則浮脈必數。今表雖熱而脈遲。則知陰寒在裡。陰盛格陽於外而表熱也。


虛陽在外。故脈浮。陰寒在裡。故脈遲。所以下利清穀。此為真寒假熱。故以四逆湯祛除寒氣。


恢復真陽也。


若以為表邪而汗之。則殆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4 11:30:2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本經受病。固當自汗出。即從太陽轉入陽明者。亦當 然汗出矣。


此以無汗。故曰反也。


其所以無汗者。


寒在陽明之經也。


小便利者。裡無熱邪也。


二三日嘔而咳。則知無汗在二三日之前矣。


二三日前。即稱陽明病。


尤知其為陽明本經自入之邪。非太陽傳經之邪矣。


然邪由營衛而入。必假道於太陽而入。所以無汗也。


一日無汗而小便利。至二三日嘔咳手足厥者。寒邪入裡也。


嘔者。寒邪深入而犯胃也。


咳者。有聲無痰之稱。陰盛迫陽於上。


肺氣上逆而咳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寒邪入胃。則陽氣不充於四肢。致陰陽不相順接而厥也。


嘔咳而厥。則陰邪縱肆。格陽於上。故虛火上浮而必苦頭痛也。


若不嘔不咳不厥。則無陰盛格陽之病。故頭亦不痛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56 , Processed in 0.2500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