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29:53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化。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


蓋土為五行之主。脾為四臟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極之義也。


中氣虛餒。脾弱不運。


胃氣不行。致心中悸動。故以建立中氣為急也。


謂之小建中者。以風邪未解。未可以參朮補中。止加膠飴。倍芍藥於桂枝全湯。和衛解邪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謂之小建中湯。芍藥性雖酸收。既無寒邪。在所不計。李時珍謂其益脾。


能於土中瀉木。故倍用之飴糖為米 之上品。能和潤中州。經所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是也。


中氣既和。陽邪得解。


則心中之悸煩自止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0:13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即前燒針也。


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乃為正治。若以溫針取汗。雖欲以熱攻寒。而邪受火迫。


不得外泄而反內走。必致火邪內犯陽神。故震驚搖動也。


寒邪被火。尚致驚惕。況中風之陽邪被火乎。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傷寒。以發熱無汗言也。


脈但浮而不緊。兼中風邪也。


火迫者。或熏或熨。或燒針皆是也。


劫者。要挾逼脅之稱也。


言風寒兩傷營衛之症。以火劫之而強逼其汗。陽氣隨汗而泄。致衛陽喪亡而真陽飛越矣。


前已云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此又以兼有陽邪之證。以火劫迫之。陽邪兼並於上。真陽欲亡於下。虛陽挾飲而上奔。使神魂飛越。君主孤危。


故必驚駭癲狂。起臥不安也。


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方可救其變逆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0:29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一兩洗去腳)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中風當用桂枝湯者。以風邪在衛也。


傷寒忌用桂枝湯。以寒邪在營也。


此方用桂枝者。所以解衛分之風邪也。


去芍藥者。


恐其斂營分之寒邪也。


傷寒不忌桂枝之溫散。故麻黃湯中用之。但忌芍藥之酸收。故此方去之。舊說謂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


若論火邪迫劫。自應心神散亂。然蜀漆之加。又不止於心神散亂矣。


考之本草。蜀漆乃常山之苗。味辛有毒。與常山功用相同。但有劫痰截瘧之功。並無斂散收補之用。且老人久病之所忌。諒非補益之品。仲景用之。不過因痰隨氣逆。飲逐火升。故使人迷亂驚狂耳。尚論引丹溪謂其能飛補。神可賴以攸寧。豈其然乎。仲景雖未明言痰飲。觀其蜀漆之用。已曉然無疑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0:4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況人身之津液。皆隨氣以流行。有形之痰飲。猶水濕之就下。水性無常。激之可使過顙。痰雖重濁。隨氣可以逆行。蓋氣即是火。


火即是氣。當火劫亡陽之候。下焦之虛陽失守。厥逆上奔。挾痰涎而驟升。遂使陽神飛越。痰氣迷漫而驚狂不安也。


故亦以蜀漆劫截之藥。邀而奪之。破其痰飲。又以龍骨牡蠣之重。所以鎮而攝之也。


李時珍云。龍乃東方之神。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


許叔微云。肝藏魂。魂游不定者以此治之。牡蠣亦咸澀鎮重。能平治肝邪。此以神魂不定。肝主驚駭。故以此急救其火劫亡陽之逆變也。


前中風誤汗。


俱以補虛復陽為治。而此症獨不用者。前以亡陽則真陽喪失。陰邪獨盛。此則陽邪兼並。陽氣獨厥。所以不同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以火劫變逆之證。而又下之。此一誤再誤矣。


又因燒針而致煩躁者。蓋因外邪未盡而陽煩。真陽欲亡而陰躁也。


雖經屢誤。但見煩躁而不至驚狂。則亦未若挾痰迷亂之甚。故不須蜀漆。止用去芍藥薑棗之桂枝湯。以解其外。


龍骨牡蠣以鎮攝其內而已。此經所謂大小輕重。制方之法也。


前誤汗條中。因發汗而又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


以茯苓四逆湯主之者。以汗下兩亡其陽。故用溫經復陽之治。此雖汗下而未經誤汗。且挾火邪而表猶未解。故止宜解肌鎮墜之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1:07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義見前條方論及注中)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以下二條。非風寒並感之證也。


因小青龍湯當附大青龍湯之後。故亦入下編。


傷寒表不解。謂頭痛項強。發熱體痛無汗之證。未得汗解也。


心下。心之下。胃脘之分也。


水氣。水飲之屬也。


寒邪在膈。氣不流行。故水飲停蓄也。


寒邪尚在表而未解。何水飲即停蓄於心下乎。痹論云。衛氣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以寒邪在營衛之間。邪隨衛氣而入也。


乾嘔發熱。太陽表證也。


喘咳。


水寒傷肺而氣逆也。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以肺主皮毛。寒邪在表。水氣停蓄。故傷肺氣也。


或利者。水寒傷胃而下流也。


或噎者。水氣寒邪。窒礙胃中。氣不通行也。


或渴或小便不利者。水寒固閉於中焦。則下焦之陽氣。


不得上騰而為津液。故渴。上焦之清氣不得下降而為滲利。其升降之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也。


或者。


或有或無。非必諸證皆見也。


前以風寒鬱熱之邪不得外泄而煩躁。故以大青龍湯汗泄涼解之。此條以寒邪未解。


水飲停蓄。肺臟傷而喘咳並見。中氣寒而氣滯不行。宜溫宜散。可發可收。故以小青龍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3:27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湯洗)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小青龍。即大青龍之變制也。


謂之小者。控制而小用之也。


蓋龍蟠蠖屈。非若升騰飛越之勢之大也。


夫前以天地鬱蒸。非風狂雨驟。雷雨滿盈。不足以散鬱蒸之熱氣。此則水滯寒凝。非雨潤云蒸。水泉流動。豈能解冱結之寒邪。


是以大青龍為辛涼發汗之劑。故用麻黃全湯。兼桂枝之半。又倍增麻黃而加石膏也。


小青龍乃辛溫發散。斂逆之藥。故用桂枝全湯。去薑棗而兼麻黃之半。又加乾薑細辛者。一以助麻黃桂枝之辛溫發散。李時珍謂使寒邪水氣。從毛孔中散。一取其暖中去寒。溫肺泄肺之功也。


更加芍藥五味者。所以收肺氣之逆。皆控御節制之法也。


蓋細辛乾薑之用。以腎與膀胱。相為表裡。素問病機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故藏氣發時論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


致津液。通氣也。


張元素云。細辛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能散水氣。去內寒。李時珍謂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之。五味芍藥。所以收肺氣之逆也。


李東垣曰。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與乾薑同用。有痰者以半夏為佐。皆本諸此也。


愚竊謂肺寒而氣逆者。可以酸收。若肺熱而氣滿者。未可概用也。


觀仲景制方。以大青龍之興云致雨。而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猶禁止之曰不可用。若誤用之。尚有厥逆惕 之變。至於小青龍。則其制方之義。周旋規矩。不離方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3:46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後人豈可亦以小青龍養成頭角。翻江攪海為喻乎。皆一時縱筆任意。為快口之談耳。恐未足為定訓也。


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既見微利。則知水氣下走。當因其勢而導使下泄。去麻黃者。恐內外兩亡津液也。


此說亦通。然表寒重而全未解者。


尚當斟酌。若竟去麻黃而留芍藥五味之酸收。其如傷寒表不解何。


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夫渴雖一證而各經不同。如太陽邪熱入裡。則五苓散之渴也。


陽明邪熱入胃。白虎湯之渴也。


少陽則或渴或不渴。


皆以小柴胡湯主之。若服柴胡湯已而渴者。即屬陽明矣。


三陰本不應渴。而少陰有引水自救之渴。及厥陰之消渴。


皆非真渴也。


少陰更有咳而嘔渴之證。亦不過以豬苓湯導水而已。此條或渴之證。乃水寒在胃。下焦之氣液不得上騰而為涕唾。故渴。心下既有水氣。豈可亦以栝蔞根為生津而用之邪。若未以為然。觀下文服湯已而渴。為寒去欲解。則知不必以撤熱生津為治矣。


若必用撤熱。胡不去乾薑之辛熱邪。況半夏本辛滑之品。諸家俱以其燥津液而去之。何也。


李時珍本草。列之滑劑中。云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又云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皆泄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


或以為燥物。謬矣。


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


以此推之。必非仲景所加。非王叔和。即成無己輩。仿佛小柴胡湯之加減而增入也。


以致朱奉議陶節庵輩。凡遇渴證。必去半夏而加栝蔞根。曾不稍揆時義。察其陰陽寒熱。而率意妄為加減。每效前人之非而不覺。謂之一代名家。是耶非耶。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7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4:03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噎者。心下有水氣而胃氣不通也。


所謂水寒相搏。其人必KT 。噎與KT 同。蓋呃逆也。


夫呃逆。有火呃實呃冷呃之不同。此水寒相搏。故加附子以溫散之。若寒甚而陽氣虛者。去麻黃而不使汗泄其虛陽亦可。


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小便不利而少腹滿。為下焦無火。不能氣化而出也。


真陽不足。去麻黃而不使汗泄。則可矣。


茯苓不過味淡滲泄而已。豈能助下焦氣化之功哉。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為肺氣逆滿之證。加杏仁以助麻黃利肺氣可也。


若加杏仁而去麻黃。施之於表不解之傷寒。恐未切當。若肺虛而喘。則又宜補不宜瀉。非惟麻黃當去。並杏仁亦不可加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與上文同義。發熱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氣。故雖發熱亦不渴也。


服湯。謂服小青龍湯也。


服湯已而渴。則知心下之水氣已消。胃中之寒濕已去。但以發熱之後。溫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


所以反渴也。


前以有水氣。故發熱不渴。今服湯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4:21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辨誤 小青龍湯主之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補出前所服之湯。非謂寒去欲解之後。更當以小青龍湯主之也。


注家謂寒去欲解。仍以小青龍湯主之。言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耳。愚謂寒邪既去而欲解。豈可再用麻黃桂枝發汗。以耗其津液。乾薑細辛之辛熱。增其燥渴邪。況麻黃桂枝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升。豈輕劑邪。此與前發煩目瞑衄乃解之後。及不發汗因致衄者。皆以麻黃湯主之之義相同。豈衄血之後。更可用麻黃發其汗邪。因不先以麻黃湯發汗。因致衄耳。故下文曰當以麻黃湯主之。蓋與此條同一補出之法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症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兩條本是一義。後段設為問答者。即為上文作注腳也。


證象陽旦。言症似桂枝也。


即形作傷寒。病如桂枝之類。


乃風寒並感也。


證象陽旦者。謂傷寒而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皆似中風之脈證也。


倘按法治之。當以桂枝湯汗解之。乃為合法。不知更有微惡寒。腳攣急之證。乃真陽虛弱。寒在下焦也。


兼證如此。則又不可以桂枝湯汗解而愈虛其陽氣矣。


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而使 汗出。此誤也。


故才得桂枝湯之汗解而虛陽敗泄。即便四肢厥冷矣。


何也。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


太陰之脈布胃中。絡於嗌。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厥陰之脈上貫膈。循喉嚨。以虛陽而為盛陰所迫。虛火上奔。故咽中干也。


陽邪在上。故鬱而為煩。陰邪在下。故發而為躁。陰氣盛而上逆。故吐逆也。


蓋以下半純是陰寒。故兩脛拘急。上截陽邪在胃。所以譫語。故曰按法治之而增劇也。


然何以知之。因寸口脈浮而大故也。


浮則為風。固人皆知之矣。


而不知大則為虛也。


脈大則當雲實。何以反謂之虛乎。蓋大而有力者為實。若大而浮者。是輕取之而有餘。重按之則不足。所謂大而無力者為裡虛也。


故曰大則為虛。蓋言其脈雖大而浮也。


然中風之脈。雖浮而未必大。亦未必寸口獨大。此但言寸口脈浮大。而不及關尺者。蓋寸主上焦。惟寸口浮大。為上盛下虛之象。乃虛陽上泛之脈也。


浮為風邪在表。故當生微熱。寸口浮大。則虛寒在下。故兩脛拘攣。


此證雖屬傷寒。而所見之病症。象桂枝湯證。故仍於桂枝湯中。加附子參於其間。則真陽有助。不患其汗泄。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4:47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故又增桂令汗出。以解衛分之陽邪也。


其所以加附子溫經者。以下焦無陽故也。


此法即上編誤汗亡陽。


桂枝加附子湯。乃為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拘攣之正治也。


若不察其微惡寒。腳拘攣之亡陽虛證。已經反與桂枝湯。誤攻其表。使陽氣愈虛。陰邪上逆。以致厥逆咽中干煩躁。又兼陽邪內陷。


致陽明內結。譫語煩亂者。且勿治其譫語。以虛陽恐其易脫。胃實可以暫緩。故更當飲甘草乾薑湯。以平其上逆之陰邪。復其虛竭之陽氣。至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然足雖熱而兩脛尚微覺拘急者。重與芍藥甘草湯。


以和陰養血。舒其筋而緩其拘急。脛乃得伸矣。


此時陰邪已退。陽氣已復。其胃氣不和。猶譫語煩亂者。然後少與調胃承氣湯。令大便微溏。則胃中熱邪下泄。方能止其譫語而病可愈也。


若重發其汗。復加燒針強逼其汗。


則亡陽殆甚。幾於敗絕矣。


故當以四逆湯主之。


辨誤 陽旦。成注謂是桂枝湯之別名。余閱原文中。其發問之端。則曰證象陽旦。下文答語中。則云病證象桂枝。是仲景明明說出。則成氏之說。未為無據。而喻氏非之云。仲景之圓機活法。妙在陰旦陽旦二湯。以桂枝而有別名。是必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有別名然後可。此亦膠固不通之論也。


如炙甘草湯。亦可名復脈湯。


乃偶然耳。豈有意為之而皆有別名邪。觀其陽旦陰旦之說。並未有所引據。而云桂枝加桂曰陰旦湯。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謂陽旦者。天日晴暖。及春夏溫熱之稱。陰旦者。風雨晦冥。及秋冬涼寒之稱。遇時令溫熱。則加黃芩。


名曰陽旦。遇時令涼寒。則加桂。名曰陰旦。豈時令溫熱之時。更無陰寒之症。時令寒涼之候。必無溫熱之病邪。若是。則四逆理中。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5:0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必用之於秋冬。白虎青龍。必施之於春夏矣。


其何以謂之圓機活法乎。且云病患得之便厥。明明誤在黃芩。


助其陰寒。若單服桂枝湯。何以至是。由此觀之。是全不知黃芩之寒涼。與陽虛之汗泄。其害為孰大矣。


夫黃芩。寒涼之小者也。


倘誤服之。不過損其胃中之熱氣耳。豈能令四肢便厥。若夫陽虛之證而汗泄之。則不唯更損其衛。且敗泄其真陽矣。


焉得不至於得之便厥邪。蓋以衛氣為真陽之所發。真陽為衛氣之本根故也。


所以厥逆 惕。及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之類。皆誤汗亡陽所致。二者相較。為何如哉。又云。觀增桂令汗出一語。


豈不昭昭邪。揣其微意。不過因增桂令汗出一語。遂以桂枝東加桂為陰旦湯。愚以為增桂令汗出。是增桂枝而非肉桂也。


李東垣謂桂性辛熱。陽中之陽也。


氣之薄者。桂枝也。


氣之濃者。桂肉也。


經云。氣薄則發泄。


故桂枝上行而發表。氣濃則發熱。桂肉下行而補腎。此所謂增桂令汗出者。非桂枝邪。若曰加桂為陰旦湯。


則上編燒針令汗之桂枝加桂湯。亦可稱陰旦湯矣。


今學人何以別乎。陽旦一湯。金匱要略云。產後風續之。


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注云。即桂枝湯。


並無加黃芩之說。亦無陰旦湯。據活人書一百一十三方之外。更有李根湯。霹靂散。葳蕤湯等雜方。內有陽旦陰旦二湯。其陽旦湯。云治中風脈浮。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鼻鳴乾嘔。則仍是仲景桂枝湯脈證。


而以桂枝東加黃芩為陽旦湯治之。則黃芩之加。出自朱奉議也明矣。


而謂仲景圓機活法。妙在陰旦陽旦二湯。然乎否乎。至於陰旦湯則於桂枝湯中。非唯不加桂。而加乾薑黃芩一寒一熱之藥。亦是後人雜亂之方。恐亦未足深信。尚當考訂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5:25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甘草味甘性緩而和中。用之以平其上逆之陰氣。乾薑味辛性熱而守中。以回其衰弱之虛陽。為前附子溫經之助。


故能令其陽氣還。兩足熱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6:35:45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藏氣法時論云。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瀉之。芍藥味酸而益陰。又云。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味甘而性緩。所以用此方者。蓋因脛尚微拘急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筋者足厥陰肝之合也。


筋不舒而攣急。故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是以厥陰少陽主治治之也。


然兩足攣急。乃下焦無陽之證。


雖用酸瀉甘緩。曷足以伸兩脛之拘急。因前增桂汗出。附子溫經之後。更飲甘草乾薑湯。陽氣既還。兩足已熱。乘此溫熱已效之後。續用此以但舒其筋。所以脛乃得伸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8:49:42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浸既云調胃當是二兩即今之五錢外) 甘草(二兩當是一兩) 芒硝(半斤大承氣止用三合既云調胃豈反過之當亦是二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調胃者。調和胃氣也。


胃有實邪而譫語煩亂。故以大黃芒硝之鹹苦泄之。又恐其性力之峻。更以甘草之甘緩和之。


所煮不過一升。而又少少服之。使胃氣和平而已。若大邪大熱。仲景以大承氣湯攻之。其亡津液。胃中乾燥。


大便難者。乃無大熱邪之脾約也。


仲景即以小承氣湯和之。不令大泄下。及麻仁丸潤之而已。此以證象陽旦之傷寒。實陽虛陰盛之症。而兼有陽明內結之實邪。故譫語煩亂。雖用桂枝加桂。參附子以溫經。更服甘草乾薑湯以和陰助陽。夜半陽氣已還。兩足已熱。又以芍藥甘草湯伸其兩脛之拘急矣。


而陽明所留之內結譫語。猶未除也。


乃胃中之實邪未去耳。


因虛陽初復。未可峻下。故少用調胃承氣湯。令大便微溏。以和其胃而譫語自止也。


然不特此也。


凡論中之胃實而無大熱邪者。皆同其治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8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3:2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去皮)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四逆湯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


素問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即陰陽應象論之清陽實四肢也。


靈樞終始篇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蓋以穀入於胃。氣之清者為營。行於脈中。濁者降於下焦。為命門真陽之所蒸騰。其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先充滿於四末。然後還而溫肌肉。密腠理。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故四肢為諸陽之本。此以真陽虛衰。陰邪肆逆。陽氣不充於四肢。陰陽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而為厥逆咽中干也。


若重發其汗。更加燒針取汗。則孤陽將絕矣。


仲景急以溫經復陽為治。故立四逆湯。其以甘草為君者。以甘草甘和而性緩。可緩陰氣之上逆。乾薑溫中。可以救胃陽而溫脾土。即所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焉。此所以脾主四肢也。


附子辛熱。直走下焦。大補命門之真陽。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陽之升發而騰達於四肢。則陽回氣暖而四肢無厥逆之患矣。


是以名之曰四逆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4:2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白虎湯。陽明胃熱之藥也。


本應在陽明篇中。因太陽證罷。即可傳入陽明。故當在太陽三篇之末。且白虎為溫暑主治之要藥。亦當在治溫之青龍湯後。所以編入太陽下編。下文即附溫病風溫。及 濕 諸證於後。為承上啟下之次序云。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前風寒並感。雖鬱熱之甚而致於煩躁者。其邪猶在太陽之表。故以麻黃石膏。制為大青龍湯以汗泄涼解之。其輕者則以桂枝越婢。及麻黃桂枝各半湯解散之而已。自此以下。皆用白虎湯主之者。所以辨脈浮而邪在太陽者。不可與白虎湯。若邪熱已傳陽明而入裡。更察其無表證者。即當以白虎湯之辛涼。清其胃熱而潤其津液也。


但此條脈浮。則風邪在裡。不應即用白虎湯。脈滑則實熱在裡。又不應云裡有寒矣。


而以白虎湯主之。其義未詳。恐有舛誤脫落。未可知也。


今以白虎湯主之之義論之。則下文所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是白虎湯為表邪未解之所忌用。若云傷寒表有熱。固非所宜而曰裡有寒。尤所當忌。而仲景反以白虎湯主之。何也。


以意推之。恐是先受之寒邪。已經入裡。鬱而為熱。本屬寒因。故曰裡有寒。邪既入裡。已入陽明。發而為蒸蒸之熱。其熱自內達外。故曰表有熱。合而言之。實表裡皆熱。若胃實而痛者。為有形之邪。當以承氣湯下之。此但外邪入裡。


為無形之熱邪。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以解陽明胃腑之熱邪也。


然此條疑義。因原文詞不達義。理幻難知。證治相反。雖強解之。終未知其然否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4:4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研細)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者。西方之正色。虎者。西方秋金之陰獸也。


故為西方兌金之神。乃天地清肅之收氣也。


然非必有是物也。


以其為西方清肅寒涼之氣。故以為喻也。


夫陽氣發泄之極。至盛夏而酷暑炎蒸。其熱淫之氣。靡所止極。故有秋氣以收之。


而金風荐爽。炎暑方收。白帝司權。天地以肅。人身之邪氣。鬱蒸於肌表而不得發泄者。以桂枝麻黃湯汗解之。至於風寒鬱熱之甚。煩躁不得汗泄者。以大青龍湯涼解之。至邪氣在裡而胃熱鬱蒸者。方以白虎湯清解之也。


然非但為此而設也。


仲景實為夏至以後之暑病立一大柱也。


後人不知。皆謂仲景但立麻黃桂枝以治風寒。而遺溫暑之治。致後人即以麻黃桂枝混治溫暑。遺害無窮。又輒嘆為不全之書。何哉。皆由不悟仲景立法之旨。不曉麻黃為傷寒之大柱。桂枝為中風之主劑。青龍為溫病之提綱。白虎乃暑病之主方。而每恨以為殘缺不全者。皆不知變通之故也。


豈知就此四柱而神明變化。進退出入之。則風寒溫暑之症。無遺蘊矣。


石膏辛寒。辛為金之味。寒乃金之性也。


寒涼清肅。故以為君。知母辛苦性寒。入足陽明手太陰。瀉腎火而滋化源。故以為佐。甘草者。


緩其性也。


粳米者。和中保胃氣也。


謂之白虎者。猶虛嘯風生。寒威凜冽。使熱邪冰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5:08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所以申明太陽陽明表裡之辨。而核其治法也。


脈浮。風邪在表也。


發熱無汗。寒邪亦在表也。


以風寒皆在表而不解。則邪熱猶在太陽。未入於裡。當以解表為急。猶未可以寒涼為治。故曰不可與白虎湯。恐其既不能解表。而邪又未入於裡。徒傷胃氣故也。


若渴欲飲水。則知邪熱已入陽明之裡。胃中之津液枯燥矣。


然猶必審其無表證者。方以白虎湯解其煩熱。又加人參以救其津液也。


然白虎一方。但能除胃熱而不能治胃實。


倘舌苔黃黑燥裂。脈實大而胃脘繞臍硬痛者。仍當以承氣攻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5:29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白虎加人參湯方


於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余依白虎湯方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言太陽既罷而入陽明也。


前服桂枝湯法中。本云令 微似汗。則邪氣解矣。


若使如水流漓。則病必不除。


此因大汗出後。遂至胃中津液耗竭。陽邪乘虛入裡。至大煩渴而不解。上編之大汗出。脈浮而微熱消渴者。及中篇之發汗後。脈浮數煩渴之證。皆以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故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


然脈浮則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而已傳入陽明矣。


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者是也。


故以白虎湯解胃中之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15:51 | 只看該作者

風寒兩傷營衛證治第六


辨誤 條辨謂汗出過多。亡津液而表裡燥熱更甚。所以用白虎湯解表裡之熱。尚論即仍其舊。亦謂大汗津液外亡。大煩渴則燥熱內極。脈轉洪大。既不曰邪傳陽明。當用白虎以解胃熱。而曰凶變將起。計唯白虎湯可以兩解表裡之熱。不思若至大煩渴不解。脈已洪大。是邪入陽明之裡。胃中熱燥已極。豈尚有表熱可解。若表尚發熱。則表症仍在。又不宜白虎湯矣。


豈反忘上文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邪。況其上文注中。已云白虎湯。但能解熱。不能解表。


必表證皆除。但熱渴而求救於水者。方可與之。而此注又曰兩解表裡之熱。一人之注。前後不符。皆因成氏有和表散熱之謬解。所以後人皆蹈其轍跡耳。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所以嚴陰陽寒熱之辨也。


言傷寒本發熱無汗。而曰無大熱者。言邪不在表也。


口燥渴而心煩者。邪已入裡。陽明病也。


成氏謂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


當與附子湯。今口燥而渴。背雖惡寒。此裡也。


惡寒亦不至甚。故曰微惡寒。與白虎湯。此說最為中 。可見口中和之背惡寒。與口燥渴之背惡寒。其表裡陰陽迥別。而附子湯與白虎湯之治。


亦天淵殊絕矣。


方氏以背為人身至陰之地。不勝寒而有餘惡。誤矣。


尚論尤而效之。何也。


此言大約以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故有是說。不知老氏所謂負陰抱陽者。言萬物肖天地之氣以為形。一陽生於至陰之中。如卵生者。殼與黃白皆陰也。


黃中所含之精微。則陽也。


胎生者。則以胞胎為陰。而胞中之子則陽也。


以草木言之。則以甲拆為陰。而以萌 為陽也。


所抱之陽在內。則所負之陰在外。萬物皆陰中含陽以為生。非獨以背為陰也。


易卦以背為艮止之象者。以身為動物。惟背則止耳。此又以動靜為陰陽也。


若以人身之經脈言之。則督脈為純陽。而太陽之經脈。挾督脈而行於兩旁。任脈為至陰。而太陰經之脈穴。挾任脈而行於兩旁。此腹背之陰陽也。


豈可以背為至陰之地乎。若必以背為至陰之地。則素問金匱真言論所云。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豈經文反為謬語乎。然此條之背惡寒。口燥渴而心煩者。乃內熱生外寒也。


非口中和之背惡寒。可比擬而論也。


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99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07:1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