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8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編龍訣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28 22:0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2-2 23:14 編輯

新編龍訣1

 

論山川之形勢以察其生氣,乃地學中重視巒頭說法之要旨。


夏商周三代、秦、漢、兩晉之年代,地學已逐漸發達。


唯山川之形象,人人皆可描述,但憑慧心以會之。


所謂「名師山上成」故知現場經驗歷練越豐富,越能心領意會。


市面有關巒頭書籍充棟,若非有明師指引,窮一生之精力,亦甚難釐清其蓬麻菁蕪。


﹙壹﹚龍與脈


山而名龍,其意何居?


蓋山之變態萬狀千形,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


支壟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頻異。


驗之於物,惟龍為然,故以名之。


取其潛、見、躍、飛,變化莫測也。


至於所謂“脈”者,正如人身之氣血脈絡。


氣血所由運行,而一身之稟賦系焉。


章仲山曰:「氣由形辨,捨形何由以辨氣之生死?氣因理之,捨理何由以見氣之興衰?」


凡人身之脈清者貴,濁者賤,吉者安,凶者危,地脈亦然。


故善醫者察人之脈,而知其安危壽夭;


善地理者,審山之脈,而識其美惡吉凶,此不易之論也。


然龍與脈二者相同,有龍則有脈,無脈則無龍。


而龍又屬乎形之顯著者,脈則主乎氣之隱微者,所以觀龍固難,而認脈尤難也。


﹙貳﹚幹龍與枝龍


龍分幹枝,乃以別乎大小也。


龍之正脈稱幹,分脈稱為枝。


正如木之有幹有枝也。


但枝幹之中,又各有大小之分,故有大幹龍,小幹龍,大枝龍,小枝龍,幹中幹,枝中枝也。


所謂:「枝幹明而嫡庶分,嫡庶分而力量見。」也。


故大幹龍則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幹龍則以大溪大澗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惟田源溝洫夾送而已。


楊公云:「水源自有長短,而枝幹之大小見矣。」


﹙甲﹚大幹龍 大幹龍者,幹中之幹也。


其祖皆出名山,跨州連郡,延綿幾千百里,乃正氣所聚,鍾靈孕秀,穎異殊常,矍然高廣,而每有雲霧發現。


故曰:「先尋霧氣識正龍,尋龍望氣先尋脈,雲霧多生在龍脊,春夏之交與二分,夜望雲霓生處覓。」是也。


蓋幹龍之祖,極其高大,故有雲霧生其巔,此察識幹龍祖宗之法也。


既知其祖,又當于離祖分行,審其出身。


聳枝雄偉,氣勢弘大,規模尊重,如王者駕出,而百職咸隨;


如大將赴敵,而三軍受命。


巍峨卓異,非若枝龍之出身,惟以細嫩活動透迤磊落為美也。


及其出身以來,則多牽連而行,不起星峰。


惟兩旁枝腳護衛關峽等山,則星峰聳拔。


俗眼不識幹龍形體,惟以星峰秀麗為愛,縱有所得,不過枝葉小穴而已,豈知正幹龍稟氣渾厚,不起正體星辰。


所謂:「尋龍何處使人疑,尋得星辰卻是枝,枝葉亂來無正穴,真龍到處又疑非。只緣不識兩邊護,卻愛飛峰到腳隨。飛峰斜落是龍腳,腳上生峰一邊卓。真龍平處無星峰,兩邊生峰至難捉。疑龍何處最難疑,尋得星峰卻是枝,關峽從行并護托,矗矗槍旗左右隨。幹上星峰全不作,星峰龍法盡虛辭。凡有好山隨幹去,枝龍盡處有旗槍。旗槍也是星峰作,圓淨堅方高更卓。就中尋穴穴即無,幹去未休枝早落。」


又云:「問君州縣大幹龍,似浪橫江那有峰。起峰皆是兩邊腳,去為小穴為村落。」


又云:「兩邊起為護從,正龍低平最貴重。」


又云:「幹龍身上不生峰,有峰皆是枝葉送。」是也。


故凡幹龍,不以可星體拘之。


惟是崇山大壟,如巨浪湧波,層巒疊嶂,牽連而行,或百餘里,或七、八十里,或二、三十里,只一斷。


而斷處必是驛路通衢,人跡絡繹不絕之處。


古人以人跡往來多寡,驗峽之大小。


以峽之小,定龍之大小,誠為有理。


蓋幹龍脊脈,多為疆域界限,故其過峽斷處,必是省郡通衢。


然其斷亦有一伏或十餘里,或數十里。


平坦了不知其去,而蹤跡詭異。


或穿田渡扳,而有藕斷絲連。


或石梁渡水,而為崩洪過脈,或拋蹤閃跡,而有馬跡蛛絲。


或撤落平田,而藏形隱跡。


前去忽起高山。


又復牽連而行,行而又斷,斷而復起,延蔓廣袤,橫亙連綿,極其長遠,或千餘里,或數百里。


經云:「尋龍千里非迢遞,其次五百三百里。」


子微云:「大龍千里費推尋,一、二百里作郡邑。」


又云:「幹龍注處分遠近,千里為大郡。二、三百里可為州,過此即封侯。百里只堪為縣治,下此為鎮市是也。」


故幹龍之行度,極其長遠。


愈長遠則力量愈大。


其分去之龍,亦各隨正幹之大小而有差別。


如正幹龍去作京師,則其龍身分去小幹為省城,而省城龍身分去為郡邑,郡邑龍身分去為鄉村市井之類。


《龍髓經》云:「大龍行度自非常,離祖生來手腳長,橫亙舖舒千百里,至微三百里中藏。一彎一嘴皆開廣,終日循行尚未央。細葉猶為府州縣,巨枝畿赤植君王。」是也。


經云:「凡山大曲水大轉,必有王侯居此間。」


又云:「到此先看水口山,水口交牙內局寬,便就寬容平處覓,左右周回無空閑,斷然有穴在此處,更看水與朝山。」是也。


然幹龍正脈將及結穴,必然連斷數斷,脫卻殺氣,方有融結。


不然,則撤落平洋,結聚為佳,皆須依近大河耳。


雖是依近大河,卻不暴頭露面,必居擁從之中。


《龍髓經》所謂「萬卒影從成禁衛,千官環列是朝廷。」諺語云:「好地如關中美女」是也。


中國山脈,皆起于崑崙,總其大幹,別而為三。


曰:北條幹龍,曰:中條幹龍,曰:南條幹龍。


然後再由此三幹而分出無數小幹,無數大枝小枝,以遍及全國焉。


北條幹龍日:燕山,即今日之北京,以燕然山脈盡于此,故曰燕山。


昔昭王築黃金台以招賢者,因又稱“金台”。


古冀州地,舜分冀東北為幽州,故又謂之幽都。


按邱文莊公《太學衍義補》云「處夏之時,天下分為九州,冀州在中國之北,其北最廣,舜分冀為幽并榮,故幽與并榮皆冀境地也。」


楊公云:「燕山最高,象天市。」蓋北幹之正結,其龍發崑崙之中脈。


(以華夷共視為中脈,蓋鴨綠江以外,又有大幹為護)。


綿亙數千里,至于興濣海之玄,曲出九入貊,又萬餘里始至燕然山,以入中國為“燕雲”。


(北京謂山前曰燕,大同謂山後日雲)。


復東行數百里,起之泰山,乃落平洋,方廣千餘里,遼東、遼西兩枝關截,黃河前繞,鴨綠後纏,而陰恒、太行諸山,與海中諸島相應。


近欒河、潮河、桑河、易河、并諸無名小水夾身,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論之,其龍勢之長,垣局之美,幹龍大盡,山水大會。


帶黃河,扆天壽,鴨綠纏其後,碣石鑰其門,最是合風水法度。


又按《衍義補》云:「朱子語錄,冀都天地間,好箇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于冀都」。


就朱子所謂風水之說觀之,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冀州之中,三面距河處是為平陽蒲扳,乃堯舜建都之地,其所分東北之境,是為幽州。


太行自西來,演迤而北,綿亙魏晉燕趙之境。


東而極于醫無閭重岡疊阜,鸞鳳峙而蛟龍走,所以擁護而圍繞之者,不知幾千萬里也。


形勢全,風氣密,堪輿家所謂藏風聚氣者,茲地有之。


其東一帶,則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淪,入海處稍南,則九河既通,所歸宿之地,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廣大焉。


堪輿家所謂得水為上者是也。


按此皆以風水之美言之也。


若以形勝論,則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二百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


楊文敏謂:「西接太行,東臨碣石,鉅野亙其南,居庸控其北,勢拔地以崢嶸,氣摩空而偉大」。


又云:「燕薊內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


桂文裏公謂:「形勝甲天下,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蓋真定以北至永平關口,不下百千,而居庸、紫荊、山海(俱為關隘)。喜峰、古北、黃花鎮(俱是口子)。險阨尤著。會通漕運,便利天津,又通海運,誠堪為首都。」自昔之都燕,始于召公,而極于金、元與清,至今日之共黨,亦佔之而都焉。


北條出河北入雲中,過鴈門代郡,復回南而太原帝邱,循行太恒山派九河,東北渡遼以入于海,為冀燕之分。


經云:「崑崙山腳出闐顏(闐音田,西域國名)。隻隻都是破軍山,連綿走入瀚海北(北海),風俗強悍人粗頭,生兒五歲學騎射,骨鯁方剛是此間。」是也。


至白登(山名在大同府日登縣)。


西一枝為壼口太嶽。


次一枝南出為析城。而又西折為電首。


又次一枝為太行。


又次一枝為恒山。


又次一枝為燕山。


盡于平濼碣石山。


經云:「若以幹龍論大盡,太行碣石玉海堧。」是也。


其水源則汾水出管涔山,至絳州入于海。


北龍之次有平陽、蒲扳、安邑亦冀境。乃堯舜所都之地。


按宋代大儒朱子曰:「河中地形極好,乃堯舜禹故都,今晉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山,黃河繞之,嵩河列其前。」


又曰:「河東河北皆繞太行山,堯舜禹所都,皆在太行山下。」


又曰:「上黨太行山之極高處,平陽蒲扳山之盡頭。」


又曰:「堯都中原,風水極佳,左河東太行諸山相繞,海島諸山亦皆相向。右河南繞直至泰山湊海。第二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廬山諸山。第三重自五嶺至明越,又黑水之類自北纏繞至南海。此皆以其大形勢而言之也。」


張子微曰:「河中之地,右則西河,前則南河,逾河而為壼口,近河而為覃懷,入河而為衡漳,三面距河,一面背山,所背恒山,相去甚遠,逶迤而下,其平如砥,方廣千里,夾水之外,四面皆有名山巨鎮,迎送護衛。但堂局寬闊,非凡俗所能檢點,若兩腋無水夾截。即是水而交會,如何得住。故夾身之左有小東河,右有西洹水,南有小南河關截于內,而大河經之,龍將焉往。其他檯棹手腳,得無名之水,夾界分明者,又不可數計。但眼目難于檢點,舉其堂局形勢可以周知。此則以其親切者而言之也。」


雖然堯舜禹聖人道化天下。


未必係于風水,然天造地設,亦自然默契之理,有不可誣者。


但今風水變遷,王氣銷竭,無復可都矣。


﹙宋太祖國師張子微,張良第三十二世孫,著《玉髓真經》一書。﹚

 

中條幹龍稱:雍州,因豐鎬、咸陽、長安,皆古之雍州地,通曰關陝,即今之陝西也。


楊公云:「關中原是太微垣。」


又曰:「長安落在垣宿中,蓋中幹之尊也。」


其龍發于崑崙,經由黑水綿絡西河橫山,始起祖宗,轉縈貊澤,自西而東,盡于雍州。


張子微曰:「長安之龍起于橫山,其山皆黃石,綿亙八百餘里。不生草木。及至雍州之地,溼水出安定,在雍州之西,自西而南入渭水而北,是為渭汭。渭水出鳥鼠同穴,而為雍州之西山。至涇水所屬之地,則為北維。此依山挾水,號為“天府之國”。」


又曰:「秦都咸陽非長安,以宮屬渭,跨渭為飛橋複道,以象天闕道而屬阿房。如驪山溫泉,又長安之枝龍也。長安之下,則有岐梁荊諸山為托,灃涇溱沮河水界限為衛。」


蔡文節公曰:「咸陽之地,龍合之玄格,前後左右諸山包護,此皆謂其風水之美也。」﹙〈發揮〉即宋代蔡元定‧西山所著《玉髓真經發揮》之簡稱。蔡元定卒後諡號文節。﹚


若以形勝言之,則婁敬所謂:「被山帶河,四塞為固。」


張良所謂:「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乃金堿千里,天府之國者。」是也,故史稱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險,東有函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


呂成公亦謂:「關中是形勢之地。欲據形勢,須都關中」。


桂文裏公謂:「其山河四塞,形勢甲天下。」《易》曰:「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邱陵,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惟此為然耳。」故關陝之地,形勝全,龍局美,王氣攸萃,而文、武、周公、列聖訓生。


自文王都歧豐,武王遷鎬京,成王實都于鎬,以據天下形勝,當西周全盛時,特往來朝諸侯于洛邑,至平王避犬戎始遷都洛陽,號日東周。


則周日微弱,而雍州王氣為秦得之。


蓋秦先世有非子者善育馬,為周孝王主馬,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居秦,歷三世至秦仲始大,歷莊襄犬戎殺周王。


裏公救周有功,封為諸侯,賜以西周畿內八百里之地,秦即其地,日以強盛,兼并天下,統一區宇。


然無功德,肆暴虐,不足以當其地王氣之大。


漢興以婁張之議,遂因其故都而都之,傳十二帝,歷二百一十四年。其後唐又都之。


傳一十八帝,歷二百六十九年。


宋人亦嘗議欲都此,而以橫山未入版圖,故都大梁。


以經營橫山,蓋橫山當宋時諸戎所依,為戎夏必爭之地,不得之則不可都故爾。


邱文莊公曰:「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得天下之百二者也。周人初起于邠,繼都豐鎬,天下形勢之地,蓋莫有過焉者也。至平王東遷,而棄其地與秦,秦始大。戰國之世,山東之國六,而秦居其一,六者為縱,而秦獨為衡焉,卒能以少制眾,并而有之,非獨人力,亦地勢然也。自高帝用婁敬言,西都關中後,世言形勝者必歸焉。唐起晉陽,亦都于斯。自宋人都汴之後,王氣消歇者五六百年矣。」詳究文莊茲論,確有所見,而議者乃謂漕運不便。不知周與漢唐各數百年,而其儲積,豈無其道。


且禹貢著雍州厥田惟上上,史稱沃壞千里,可以儲貯,而秦號富強,顧所處之如何耳。


大抵雍州非特形勢險固,風水融美己也。


且其水深土厚,民性質樸,易于從化,尤為可嘉。


朱子曰:「歧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知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悍然有招八州朝同列之氣,其故何哉,誠以雍州土厚水深,其民重厚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興起,而篤于仁義。以猛驅之,則其強毅果敢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成富強之業焉。」


中條出河南,自秦隴三輔入豐沛,汾晉洛東而淮泗以入于海,為雍豫徐青之分。


中龍之次有洛陽,即周營洛邑之地也。


前值伊關,後據邙山,左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此紫微垣局也。


張子微曰:「洛邑是飛龍格勢,腳手本分明,迎送卻從外假合,凡大地迎送皆取諸外而不取諸身,所謂本身腳手一屈曲縈迴,輒五、六十里,或七、八十里,故人不見其為手足,況遠外迎送,其得見乎。此其平夷之地,一望無際,惟審其水源而後識之也。」


然洛邑居天下之中,為大龍之腹,四望平夷,近則熊耳居其右,西京在其左,取諸遠則上洛在其西,太華在其東,終南惇物在其北,內方則在河南,周公所以取天下之中,猶腹為人身都會之所也。


以水而言,則洛水自西而經其前,澗界其東,汾繞其後,伊水陳其面,最合風水法度。


但以形勝論之,則平夷無險,四面受敵。


故周營洛邑特以宅中圖治道里適均之故,乃于此朝會諸侯,非建都也。


按《大學衍義》陳大猷曰:「成王實都鎬京,特往來朝諸侯,祀清廟于洛,故鎬京謂之宗周,以其為天下所宗也。洛邑謂之成周,以周道成于此也。洛邑天下之至中。豐鎬天下之至險。成王于洛邑定鼎以朝諸侯,所以承天地中和之氣,宅中以蒞四海,其示天下也公。于鎬京定都,以壯基本,所以據天下形勝,據上游以制六合,其慮天下也遠。」誠哉言也。


後平王避犬戎,徙都于洛,則周室日衰,馴至不可為矣。


漢初高祖亦欲都洛,以婁敬、張良之言,都於關中。


光武中興,始于洛建都,謂之東都洛陽,卻在周都河南,又隔伊水有諸水在後,而地方之備差完,頗為可取,然皆平夷曠洋無蔽,有德易以王,無德易以亡也。


故東周都洛,而能延數百年之久者,誠以文武之德,民不忍忘故爾。


溫公歷年圖曰:「周自平王東遷,日以衰微,至於戰國,又分為二,其土地人民不足以比疆國之大夫,然天下猶尊而事之,以為共主,綿綿然久而不絕,其故何哉?文武之德植本固而發源深也。」不然,以區區數邑,處于七暴國之間,一日不可存,況數百年乎,此確論也。


中龍之又其次者,有汴梁。


其龍自熊耳至此,平坦萬里,大河在其北,淮河在其南,亦天苑垣也。


五代梁、漢、晉、周,皆都于此,而年代不永。


宋都之傳九帝,歷一百六十七年,而南遷臨安,是時汴梁在河之南,猶差可取。


今河水衝決而在于河之北,無復當時風水形勝矣。


南條幹龍稱:金陵,即今日之南京也。


為明朝與民國建都之地也。


戰國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


埋金以鎮之,故稱金陵。


漢改曰“祚陵”,吳曰“建業”,晉曰“建康”,其形勢前輩謂與洛陽同。


廖氏云:「建康形勢洛陽同王氣,古云鍾蓋紫微垣局,南幹之盡也。」


蘇伯衡謂劉迪簡云:「金陵地脈,自東南泝長江而西,數百里而止,其止也蜓蜿磅礡,既翕復張,中脊而下降為平衍,所謂土中,于是乎在西為雞籠覆舟諸山,又西為石頭城,而鍾山峙其東,大江迴抱,秦淮玄武湖,左右映帶,兩淮諸山,合沓內向,若委玉帛而朝焉。」


諸葛孔明謂:「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


昔始皇見金陵有王氣,東游以壓之,其後三國吳都之傳四世,東晉又都之傳十一世,歷百餘年。


南朝宋、齊、梁、陳、南唐皆都之,而年代不永,蓋以其雖合垣局,而垣氣多泄故爾。


楊公云:「長江環外有三結,垣前水中列垣中,已是帝王都,只是垣域氣多泄是也。」


所以,明至建文而祚易於成祖,遷都燕京。


民國則至蔣介石而一遷於四川,再遷於台灣,其中亦非無端也。


南龍之其次者有臨安,(今浙江、杭州)。


其龍脈自天目山分入錢塘而海門,有龕赭二山在其中,郭祖紀云:「天目山前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更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經云:「海門環合似天市,天目天池生侍衛,萬里飛來垣外挹,海外諸峰補垣氣。」


廖氏云:「大江之南天目峙,海門似天市,故臨安亦天市垣耳。」


若以形勝論之,則僻處一隅耳。


朱子謂如入屋角房中,坐視外面,殊不相應,宋高宗南遷建都于此,其卜相京畿國師傅少華伯通也有臨安行在表,謂其地只可駐蹕,不宜建都,不過偏安之地,且主奸相弄權,武臣多咎,後宋竟未能恢復,而奸相如秦檜,賈似道諸人迭出,皆操弄國柄,武臣多不善終,果符傅公之言。


其表略曰:「顧此三吳之會,實為百粵之衝。錢氏以之開數世之基,郭公占之有興王之運。天目雙峰,屹立乎斗牛之上, 門一點,橫當乎翼軫之間,臨安集秀氣于軒轅,吳會孕祥光于樞府。會稽北固,堂堂乎天外之山。京口姑蘇,渺渺兮域中之澤,四神具足,八境寬容。山勢北來,有朝海拱辰之象。水流東去,無鬼劫淩奪之憂。鳳閣龍樓,正當辛地。捍門華表,恰值星河。上合東宮天市之垣。下接禹貢州之域。然而金匱淩雲,雖少府有積之聚。廉貞妒主,必大臣多持柄之虞。昴日星虧,武臣多咎。鬼金位起,閹寺施權。文曲多山,俗尚虛浮而詐。少微積水,人多文飾而貪。雖云自昔稱雄,乃形局兩弱。只宜為一方之臣鎮,不可作百之京畿。駐蹕僅足偏安,建都難奄九有。」


南條出江南,自陝右分出西鄙,迴巴蜀踰荊衡入黔中,東面匡阜,南極嶺海,東北渡閩粵,跨三 ,自浙右以入海,為梁荊揚之分。


以上乃中國三大幹龍之大略情形,以及三大幹龍之歷代建都概況。


唐虞之都,以河溢為患。


周洛邑以備守之難,大梁平夷無險,臨安僻處一隅,金陵形勝雖優,而垣氣多淹。


兩淮龍氣大盡,而地勢卑下。


東魯中幹最尊,而已鍾孔聖。


且今河水穿龍,皆非建都之宜,他如許昌成都南粵等處,不足論矣。


惟以目前而論,則以北幹之京津為上,而關中次之。


東漢所都之洛,又次之。


雖然聖帝明王,要必有所重也。


昔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魏國之寶也。」


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蟲,禹 之。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湯放之。紂之國,左盂門,右太行,植山在其北,太河經其南,武王殺之。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誠確論哉。


不然秦隋嘗都關中矣。


金元嘗都燕京矣,風水之美,形勝之固,何獨于彼不驗耶?


是故風水之說在于地,固有國者所當擇!


而禍福得喪之機在乎人,尤有國者所慎也。


中國之大幹龍,既如上述。


縱有遺穴亦天珍地秘,鬼神呵護,以俟有德,不可強求。


楊公之圖大不得,且思其次,是故又當加意於小幹龍焉。


﹙乙﹚小幹龍小幹龍者即幹中枝也。


徐氏曰:「小幹龍亦自大幹龍分來,分龍之際,必有大星辰,崇山高壟為祖宗。」


張子微曰:「分龍定起大星辰是也。」自此離祖而行辭樓下殿,迢遞奔走,亦與大幹龍氣勢相類,特長短不同。


大幹龍極長,動踰千里或數百里,小幹龍二、三百里,或百餘里,又其次者或七、八十里。


而其龍身行度,大略皆與大幹龍無異。


所分枝腳,亦多結鄉村市井,其水源有長短不同,大聚小聚亦別。


經云:「水源亦自有長短,長作軍州短作縣,枝上節節是鄉村。」


幹上時時斷復斷,分枝擘脈散亂去,幹中有枝枝有幹是也。


其龍稟氣亦自渾厚,亦不可以星體拘之,必多延蔓廣袤,橫豎牽連,行五、六十里,或二、三十里。


其次者或十數里始一斷。


而斷處亦是大關峽大道路。


而枝葉之山甚蕃衍,擁從護應峽場,此處龍氣甚旺,枝葉間必有融結小穴口。


訣云:「峽前峽後去尋地是也。」其龍行盡處,必以水大會為止,兩河交匯處為盡。


經云:「百里各有小幹龍,兩水生來尋曲岸,曲岸有水抱龍頭,抱處好尋氣無散。」是也。


亦是兩水夾送,不可必其逆水,惟是結作之際,翻身曲轉,逆勢作穴,故有曲岸之水抱其龍頭耳。


其穴亦不在大窮盡處,亦多隱怪,將及結作之間,亦必連有脫卸閃跌度峽,或連起峰巒,開帳穿心,而其枝腳撓掉,亦皆融有小穴。


迎送護托之山,亦是隔水相衛,遠來聚會。


水口之山,亦有數十里之遠,而門戶亦須穎異,有華表北辰,遊魚石堆,龜蛇獅象等砂。


入局之際,亦必山水大會,朝案特達,左右周回,明堂舒暢,內局緊固,外陽寬闊,羅城秀列,禽曜出現,多結郡邑市鎮衝要繁劇衙門,及王侯極貴基址。


若結為陰地,則主分茅胙土,出將入相,皇親國戚,文武全材,忠臣烈士,清修賢儒,神童狀元,及鉅萬之富,子孫蕃衍,世代榮顯,滿門朱紫,與國同休,身後英靈,血食百世。


又有一等幹龍,稟氣凶惡而不清,本身帶殺而可畏,雖經脫卻,不改粗頑,雖有剝變,愈見雄悍,卻亦開帳穿心,分牙布爪,諸般貴格備具,亦有融結。


但大福大禍,每每相半。


或貴如淮陰,而卒夷其族。或富如季倫,而不善其後。


其最凶者,如王莽之篡位,或如趙高之擅權。


或為割據偏 之偽主,或為草寇大盜之頭目。


雖皆有富貴權爵,烜赫威名,一時榮耀,而不得其正,不令其終,反得罪于天地間,遺臭無窮,君子不取也。


此幹龍之不美者,尋幹龍又須識此。


﹙丙﹚大枝龍 大枝龍者,乃小幹龍所分出也。


楊公〈龍經〉千言萬語皆歸重于幹龍,蓋舉其力量之大而言之耳。


然山脈分枝分派,幹龍最少,枝龍極多,故論地只可以真偽言,不可以大小拘。


經云:「大地難得小易求,烏可謂枝龍地小而忽之。」況幹龍大地,有鬼神所司,苟無陰德,未可睥睨。


而枝龍之地,在在有之,易於求索,故枝龍尤當研究。


然枝龍亦有大枝小枝,不可不辨。


夫所謂大枝龍者,即枝中之幹也。


觀之亦先其祖山。


但幹龍則論大祖大宗,枝龍則論小祖小宗,故雖大枝龍,祖山亦不是遠高山巒,只小幹龍駐蹕處,即龍祖矣。


于此審其離祖分派,以原其始,要此處起有星辰,合五星正體。


中一星或金或木,或漲天水、焰天火,或御屏土之類,察其發脈中落為上。


自離祖以後,又連起有星辰,謂之“應龍”。


亦曰:“應星”。


有此應星合格落脈,更是中出,即謂之出身好,前去必結美地。


自出身後迢遞行度,看其穿落、傳變等格何如。


若真是結地之龍,自然合格,或起或伏,有剝有變,或大頓小跌,或左樓右閣,或橫開澗帳而穿心中出,或之玄屈曲,而擺摺流行,或如生蛇之出洞,或如啄木之飛空,斷而復續,伏而再起,兩枝腳,隨身擁護,不令風吹。


或反借幹龍作遮護 托。


及其過峽之際,或穿田度脈,拋蹤閃跡,藕斷絲連,脫卸之後,復起星辰,磊磊落落,或飛蛾降勢,或華蓋中抽,其本身枝腳擺列均勻,或帶倉庫,或帶旗鼓,或帶印笏,或帶劍戟,或成天乙、太乙,或成文官、武將,左侍右衛,前呼後擁。


及將結作之際,又起巨大星辰以少祖,自此山下,或二、三節,或四、五節,即作穴場。而穴後一節之山,或東氣結咽,或細嫩委曲,或閃斷為峽,頓起穴星,融結天然之穴,乃為最貴。


其兩邊纏送護托之山,微其重疊擁從,或住於穴後,或侍立左右,而朝迎之山,則應聳穴前。


下手之山,則逆水數重,抱轉有力,乃為真結。


經云:「枝龍身上亦可裁,半是虛花半是開。若是虛花無朝應,若是結實護纏回。護纏尚要觀疊數,一疊回來龍身顧,莫便將為真實觀,恐是護龍葉交互,三重五重抱回來,此就枝龍身上做。」是也。


枝龍結穴多在盡處,則要天然明白為上,多是得水處結穴,故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多是下手之山有力,故曰:「看地有何難,先觀下手山。」


又曰:「有地無地,先看下臂。」是也。


龍之貴者則有貴應,或印浮水面,或龜蛇交結,或車馬闕駢,或樓臺鎮塞,或羅星關鎖,或旗鼓羅列。


或日月對峙,或華表高聳,若此者雖云枝龍結作,不及幹龍悠久。


然有此規模,亦非中下地也。


若安扞得法,主翰苑尚書侍從方面文武之職。


及富冠鄉邑,一時榮盛,朱紫滿門。


(丁)小枝龍 小枝龍者,即枝中之枝也。


徐氏曰:「大龍行去尚遠,而于行龍身上,或大龍峽邊,分落一枝,自起星辰,峰巒磊落,遠者三、五里,近者十數節。」


子微:「卻有枝龍但數節,不作穿心人易識,譬如丞參薄尉衙,豈似正衙門戶密。三節四節交即分,分得英華為子孫,須要成星體,合龍格,有起伏,有夾送,而龍虎應案,堂氣水域,下關門戶,皆合法度,穴情十分明白,始為真結,亦主富貴。」若此者,雖是枝中之枝,來龍甚短,富貴不大,然發越極快,所謂「寅葬卯發」者,惟此為然矣。


蓋此等龍氣結作力量輕,故多在龍大盡處成穴,外必得水,必近堂,或臨田蘸水之穴,故財祿易發。


惟是龍短而無大力量,雖富貴亦不久遠矣。


(戊)旁枝龍 旁枝龍者,即小枝中之尤小者也。


徐氏曰:旁枝或五、六節,或三、四節,結為小小形穴,若星辰秀美,穴情明白,明堂平正,下手有力,四山團聚,水口關攔,亦能發福。


但不久長,亦無大富貴耳。


〈發揮〉云:「小小形穴或得三四節,或得五六節,不拘穿心,不限腳手,出節便做形穴,仍有朝對關纏,若此者,亦可安葬。貴可一二人,富可數十年。隨其力量,皆能有驗。」但不廣大久遠,此蓋出于大龍分漏秀氣,可以卻交取應,而不可憑恃以為子孫久遠計。


然隨時為用,亦不可以其龍短力輕而棄之也。


(己)隨龍 隨龍者,乃係有等美地只數節即結形穴,非幹龍,又非枝比,乃謂之隨龍也。


徐氏曰:「隨龍穴依近省郡城市大幹龍結作,山水大聚處結穴,龍氣大旺,寸寸是玉,只要穴真,又可不必拘于專龍,或只數節,亦結大地,以其與大幹龍共祖同宗,來歷固已貴秀,局面亦自繁華,猶之近帝貴人,故曰隨龍。」


又不可以長短論也。


但要結穴處自立門戶為真矣。


﹙參﹚壟龍與支龍


徐善繼氏曰:「支者;平地之龍也,壟者,高山之龍也。其融結為地,力量輕重大小貴賤,不以支壟而優劣,但其形體有山峰平地之不同。故察識其情性之術,亦各有異耳。」


蓋壟龍有星峰,形勢,脈絡分明,易于尋索。支龍千里不夷,一望無際,難于追求。


然壟龍則以磊落,起伏,逶迤,奔走為美。


軟弱,瘦削,醜惡,峻削為凶。


支龍則以相牽相連,隱隱隆隆,界水明白,脊脈分曉為妙。


高低不明,來勢斷截,分水模糊為假。


大凡壟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


壟最忌于風吹,支尤嫌于水劫。


壟結穴山麓,支結于穴巔頂。﹙徐善繼與徐善述孿生兄弟同著《人子須知資孝地裡心學統宗》一書﹚


《葬經》云:「卜支如首,卜壟如足。」


又云:「支葬其巔,壟葬其麓,乃支壟龍穴不同之大法也。」其間變態不一,咫尺頓殊,真支真壟,固所易辨。


奈何有似之壟,似壟之支。


或支來而壟上,壟來而支上。


或壟變為支,而復為壟。


支變為壟,而復為支。


亦有以支為壇垛,而行壟于上。


以壟為壇垛,而行支于上者。


又有壟內而支外,支內而壟外者,復有強支弱壟,急支緩壟,高支平壟,隆支隱壟,石支土壟,老支嫩壟,偏支偏壟,半支半壟。


及夫非支非壟,不可辨者。


故郭氏云:「支壟之辨,眩目惑心。自非明師耳面命,莫能別也。」學者先須察此,此而有得,尋龍之能事,思過半矣。


﹙《葬經》亦稱《葬書》是晉代郭璞所著。﹚


﹙甲﹚壟龍 壟者,山也。


山壟之龍,祖宗,欲其高大。


來勢,欲其雄偉。


星峰,欲其秀麗。


剝換,欲其相生。


過峽,欲其周密。


枝腳,欲其蕃衍。


蓋送,欲其重疊。


行度,欲其活變。


護從,欲其稠密。


穴場,欲其藏聚。


四勢。欲其和平。


此皆山壟尋地之要訣耳。


然壟龍勢險而有也,故于險中求平,所謂高山之窩是也。


葬當避殺,《乘生經》曰:「壟葬其麓,為正法也。」卻又有等以壟為體,而得支之情性者,則大山垂脈,落下平地,變為支體,此陰中合陽之義也。


時師往往粘葬山麓,而以前拖平地為裀褥。殊不知龍勢未住,微有龜脊,隱隱隆隆,穴落平地,法當枕球而葬。然陰者為強,固宜避球湊簷。


奈何性慢,以此要插上,急其緩性。


劉氏所謂:「壟緩,則入簷而湊球。」是也。


苟以壟龍法扦﹙graft,使融合、接合﹚之,則敗絕立應。


此高壟所至難體認者,不可不察也。


(乙)支龍 支龍者,平地之龍也。


其祖宗,父母、剝變、過峽,與夫枝腳、橈掉、纏托、護從,大段與壟龍無異。


吳公口訣云:「眠倒星辰豎起看。」故亦有開帳穿心,亦有華蓋、三台、御屏、玉枕等格。


但龍行地中,皆平面、倒地,多闊大,難于檢點。


惟以相牽相連,步其龍脈。


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察其隱隱隆隆之脊,或直、或曲,動輒數十里或數里,始有水分八字之峽。


或有石骨微露蹤跡,或有銀錠束氣之脈。


若前面遇水界截,則審隨龍之水,及諸水聚處為明堂,以求穴向。


其結穴處自然氣聚,或平中有突,或開鉗口、或吐唇氈,或微有靨如雞巢,如旋螺之狀,必有龜脊,牛背、草蛇、灰線之脈入首,束聚結穴。


而此處須要高低分明,有水纏繞。


或水溶注,或水朝入,方為的實。


又須審其來歷,有蛛絲馬跡,貼地梅花,落地金錢等格,決是美地。


扦得穴真,葬得如法,富貴悠久。


若來歷不明,切勿妄下。平地無氣,易于絕滅。


所謂來歷不明者,乃來脈龍勢一坦平陽,無脊可據,高低不分,全無界水,無過峽,無石骨證脈,無銀錠束氣,無龜脊分水,無草蛇灰線、藕斷絲連之脈。


入穴或已經斷而不相連,散漫無氣,必無融結,其父母兄弟之脈,各自分飛。


平地之上,雖或忽起墩埠,孤單無應,必作他龍之用神。


或是龍腳所帶之秀氣,為印、為笏,為金箱環佩之類,或是水口羅星、游魚等砂。


故廖氏云:「走珠墩埠在平地,三箇五箇是。」若孤單一突,又無分水渡脈來歷,未可便作平中之突而有融結。


卜氏云:「星散孤村,秀氣全無半點。」又云:「滾浪浮花,隨風落葉,皆是無蒂無根,未必有形有氣。」此皆平支龍尋地之要訣耳。


然支龍平坦夷曠,故于散中求聚,所謂平地之突是也,葬當揭高就脈。


經日:「支葬其巔」為正法也。


卻又有等以支為體,而得壟之情性者,則直如擲槍,急如繃線,術中謂之“倒火”、“硬才”,此陽中含陰之義。


法當避殺粘簷,架折而葬。


劉氏所謂「直急則避球而湊簷」也。然陽者為弱,本合湊入。


奈何性急以此要縮下,緩其急性,苟以支法扦之,則凶禍立應,此平支之至難體認者,不可不知也。


至於平支之脈,則要:「明過處如絲如線,高水一寸即為山,低土一寸水回還。水纏便是山纏樣,纏得真龍如仰掌。窩心掌裏如乳頭,尖然有穴明天象。水繞山纏在平坡,遠有山岡近有河。只愛水環抱身體,不愛水返去尋他。水抱方有山來抱,水不抱兮山不到。莫道高山龍易識,行到平洋失蹤跡。藕斷絲連正好尋,退卻愈多愈有力。」


又云:「大梁形勢亦無山,到此尋龍何處是。識得星峰是閒,平地尋龍最是難。若無河流與淮水,渺渺茫茫不見山。河流衝決山斷絕,又無石骨又無脈。君若到彼說星峰,一句不容三寸舌。」


又云:「十里半程無岡嶺,平洋沙清煙塵迷。到此君須看水勢,水勢莫問江與溪。只要兩源相夾出,交鎖外結重重圍。」


又云:「凡到平洋莫認蹤,只看水繞是真龍。」


又云:「高山大壟峰多秀,不似平原一錐卓。」


又云:「也曾見穴在平洋,四畔周圍無高岡。」


又云:「上智尋龍觀氣脈,指望高山散蹤跡。相連相接下鄉村,失跡遺蹤細尋覓。氣逢水界有佳期,如緝悠悠細消息。平陽大地無影形,如灰拋線要君識。相粘相牽尋斷絕,盡是平洋真口訣。過時如鴈列深雲,藏時猶是泥中隨。平洋相並盞中酥,落在坪中誰辨別。」


楊公〈畫莢圖〉云:「平地之脈,如草中之蛇,灰中之線。只看水分水聚之中,便是真氣融結去處。」


又曰:「平坡之脈如掌窩,水聚交而不流,鎖斷真氣,便是關門。立穴之處,仰看上面脈,必有翅翼如燈影。穿壁輕薄而不動,自有高低。」


又日:「」高山落平田,若有火嘴要看大盡處,若開鉗口,謂暗火開紅,此是火放灰中似見火,紅如尖嘴不開鉗口,謂之“死火帶殺”不可葬。


又曰:「龍到平洋臨田結穴者,上有來,下無出腳。但見田嘴面前兜轉,似帶似娥眉拱護,此上是穴。」


又曰:「龍落平坡,日久年深,人開成田地,要看兩邊形勢。田墈一層低一層,如急浪下灘,細尋前面水勢迴環。兩田如月角兜轉,始是真龍作結之處,謂之“浪花裏滾月”。」


又曰:「高山行龍,勢落平地,無蹤無跡,無龍虎,形如舖壇展席,散如壁玉之紋,浪花滾月,雪裏飄梅,如灰中之拽線,如草裏之尋蛇,詳加目力,細辨陰陽。」切要諸水聚堂,朝對尊嚴。


球簷下合分明,氣脈自然融結。


砂水來去得位,門戶重重關閉。


坐下寶主有情,又要明堂如鍋底。


四圍不傾瀉,水口不通舟,可為吉地矣。


晉代陶侃公之〈捉脈賦〉云:「支阜平夷,如灰拽線。悠悠而縮爪藏形,隱隱而無頭無面。豈知遇水為真,乘風則散。」


又曰:「貴地平洋,回環四顧,得水藏風,時人罕遇。」


又曰:「雞鳴犬吠,鬧市煙村,隆隆隱隱,熟探其原。」


若乃斷而復續,去而復留,奇形異相,千金難求。


折藕貫珠,真機茫漠。


臨穴坦然,誠難攔摸,障空補缺,天造地設,留與至人,先賢難說。


﹙肆﹚太祖山


尋龍之法,當原其所始,故先察龍之初發脈——祖宗山,察明該區域之最高峰。


經云:「尋龍尋祖與宗,不辨祖宗何足語。」


賦云:「問祖尋宗,豈可半途而止。」蓋山之有祖,亦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


根大則枝遠,源深則流長,自然理也。


是故尋龍之法,必先究祖宗。


知其祖宗,則龍之遠近長短,氣之輕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澤久暫,皆可于此而察識之矣。


《龍髓經》云:「只圖源流來處好,起家須是好公婆。」公婆,即祖山也。


卜則巍曰:「祖宗聳拔者,子孫必貴。」子孫指穴而言,皆謂有特異龍祖,必結貴富美也。


故尋龍先觀祖宗山,即其遠者而名之。


有所謂太祖山焉,亦日“始祖”。


以其去受穴處甚遠,如人之有始祖遠穴也。


然此太祖山必須高大迥異,或跨州連郡,延綿數百里。


大者如名山五嶽,小者亦必高大冠于一州一郡,又小者亦須冠于一邑一方,乃可謂之“太祖山”。


其形則巍然高大,聳入雲霄,或如龍樓寶殿,千絲墜、萬石倉等格。


其發出支派繁衍,不可悉數。


如人之太祖,子孫眾多,未易歷舉者也。


祖山既高大異常,其天時將陰晦,則有雲霧生其巔。


廖氏云:「祖宗高頂名樓殿,常有雲氣現。」


楊公云:「先尋霧氣識正龍。」


又云:「尋龍望氣先尋脈,雲霧多生在龍脊。春夏之交與二分,夜望雲霓生處覓,雲霓先生絕高頂,法是龍樓寶殿也。」故觀雲霧之所生,以察山之太始,亦一訣耳。


既能認太祖山,以次審其出身行度,及父母胎息,以至受穴之山,皆于此原其始矣。


﹙伍﹚少祖山


尋龍之法,須究祖宗。


然太祖遠宗,猶恐未真。


又當于少祖,察其來歷,審其美惡,庶為親切,故不可不論少祖山也。


夫少祖山者,即近祖次宗,乃太祖山發脈之後,再衝起之高山,廖氏又謂之“主山”。


其龍長,離祖己遠,各分枝派,將結穴處,忽起高大山巒,不過數節,即結穴場,其高大山巒,謂之“少祖山”也。


有謂太祖山為“祖山”,少祖山為“宗山”,亦有稱少祖山為“應星”者。


若其山分枝尚多,結穴尚遠,猶未可為少祖山,乃是駐蹕山。住腳星辰,猶是遠祖。


若是少祖山,則自此山下去穴不過數節,如節多,便謂離主星遠,力輕氣弱,又須再起主星方好。


廖氏云:「若是山家結穴龍,定起主星峰。」言結地龍必有少祖山作主星也。


又云:「二、三節內穴星成,福力實非輕。節數遠時福力少,再起主方妙。」言穴不宜去主山太遠也。


又云:「主星大小合龍格,造化便可測。」言少祖山須合得龍家諸格,方有融結造化。


故凡美地,必起近穴少祖山。


而少祖之山,必然奇異特達,秀麗光彩。


或開大帳,或起華蓋、寶蓋,或作三台、玉枕、御屏諸般貴格,或成沖天木,獻天金,漲天水,焰天火,湊天土等星辰。


既有此少祖山合星體,成龍格,必生不虛,定有融結。


若此少祖山欹斜不正、孤隨、峻巉、瘦削、破碎、臃腫、粗惡、巉岩、帶殺、醜陋、委靡、軟弱、困頓種種凶惡之形,不成星體,不合龍格,則無融結。


縱有穴場堂局,諸般可愛,亦為不吉,主凶禍。


或誤下之,行至此節,各以類應,禍不爽矣。


﹙一﹚將結穴先起高大星辰作少祖山,自少祖山下數節結穴,極有力之吉地也。


﹙二﹚起少祖山以下數節己多,離少祖遠,卻又再起山又為少祖一節之入穴,此地力大,福厚極吉。


﹙三﹚如離太祖以下迢迢而去,更無大星辰作少祖,只委靡之穴力輕氣弱,為凶地也。


自少祖山下,如生虫擺動,入骨結穴亦吉地也。


不必拘其大起伏,只要曲動,龍格中謂之“水木葫鞭”,極貴。


吳氏云:「首節內有葫鞭,當代兒孫中狀元。」


﹙陸﹚無少祖山


凡平岡之龍,多只逶迤而來,若行度擺摺屈曲,亦不必拘其必有少祖山,方為大地。


只要將入穴際,二、三節內跌斷、束氣、結咽、過脈,此即同有少祖山也。


蓋山之一起,氣固旺。


而山之一伏,氣尤旺。


故不必拘于頓起高山為少祖耳。


但其斷處的以近穴為貴,一節即入穴尤妙。


切忌受風,必須從山相夾護也。


平地之龍亦然,必于穴後有束氣脈為妙。


而其束處要微高,有分水明白,則束氣入穴有力,方為真切。


蓋平洋氣多散漫,貴于收歛。


既無墩阜可為少祖,必當以斷處束氣為準。


或成根錠之脈,或有蛛絲馬跡,草蛇灰線,藕斷絲連,龜脊牛背等形,則氣束得聚也。


穴場乘得氣之聚處,乃是真融結。


否則散漫無証,縱有坪中突窟,亦認脈不真,不可下矣。


﹙柒﹚父母山胎息孕育


龍脈到了結穴之際,所衝起之高山,即“父母山”,又稱“入首”。


經曰:「萬里之山,各起祖宗,而見父母胎息孕育,然後成形。」是以認形取穴,明山所結之穴,乃其父山之所生,母山之所養。


卜氐云:「問祖尋宗,豈可半途而止。」


又云:「胎息孕育,神變化于無窮,是皆言龍之有祖宗父母,胎息孕育,然後始成穴也。」


或曰:「先起高峰,謂之祖。次起一峰,謂之宗。再起左右雙峰,謂之父母。」


誠如其說,則是父母置之無為之地,而其所生,皆祖宗耳。


張子微已嘗極辨其非,而洪悟齊又拘于節數,謂自玄武頂一節為父母,二節為少祖,三節為曾祖,四節為高祖,亦太泥耳。


若用其說,則四節以上之龍,又復何名?


大抵龍之起身發脈處,必有高山大巒,謂之“太祖”。


自此而下,辭樓下殿,迢遞而行,又起高峰,即謂之宗。


復行逶迤奔騰磊落,其間小可星峰,則不必論,直至將及結作,必要再起高峰,迥然聳拔,超異眾山,謂之“少祖”。


自此少祖山下,或起或伏,或大或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頂後一節之星名曰“父母”。


「未論千里來龍,且看到頭融結。」父母之下,落脈處為“胎”。


如稟受父母之血脈,為胎也。


其下束氣處為“息”,如父母之懷胎養息也。


再起星面玄武頂為“孕”,如胎之男女,有頭面形體也。


融結穴處為育,如子之成,出胎而“育”也。


自少祖山至此,最關緊要,須是合諸吉格。


束氣清切,護衛周密,乃以為吉。


諸家喋喋之論,總不必拘,無非欲其尊卑有序,大小有倫,自高落下,自粗變細,自老抽嫩,星辰之生剋不逆。


撓棹之長短合法,則得祖宗父母胎息孕育之妙。


乃有生氣融結,而鍾靈孕秀,造化存焉。


依法葬之,福應如響。


其或祖宗當高而反低,當大而反小,胎息當細而反粗,當嫩而反老,此則尊卑失序,大小無倫,凶禍所集,不可下也。


﹙捌﹚入首龍之吉凶


未論千里來龍,且看到頭融結。


故凡觀龍之美惡及諸般龍格,只於入首穴後二、三節四、五節內,以至少祖山為緊初。


審其龍勢,若有起有伏,逶迤走弄,活動棲閃,而頭面端正,星峰秀麗,枝腳隨身,及有落穿傳變,台屏帳蓋,走馬串珠、蘆鞭、王字、介字、之字、拋梭、展翅、飛蛾種種貴格。


而隨從之山,及本身枝腳,又起峰巒、如倉、如庫、如旗、如鼓、如天馬、貴人、笏印、金箱、寶劍、文官、武庫、天乙、太乙等形以夾送之,此為真來。


此處融結,是我所用,親切無疑,以其在近穴數節間也。


似此之地,結作真,力量大,發福速。


若少祖至近穴節內,並無吉星,不合諸格。


或懶緩、怯弱、死硬、臃腫、粗惡、直長、無枝腳、或枝腳拖拽、散亂尖利,而成鬼劫,任是龍虎、明堂、朝宗件件皆美,奈何坐下無龍虎,真氣不鍾,諸般美利,種種成空,切不可認少祖以上之龍特達可愛,而信庸師之言謂:「遠龍奇好,必後代有貴。」


但初代不吉,恕近慕遠。


希圖後代之富貴,而誤下偽地,反消己福。


不知千里來龍看到頭,若到頭近穴處,龍既不好,其遠處雖有好龍,不能受用,則不可輕取而誤事也。


﹙玖﹚龍之出身


徐氏曰:「龍之出身,乃祖山發脈,離祖分行外也。」蓋一祖之下,必分數龍。


其間美惡吉凶,端倪己兆。


若此出身之際,特異不凡,前去必有穿落傳變,融結富貴之穴。


如或此處出身不美,縱去結有形穴,亦非吉地,不必追尋。


其出身吉者,或橫開闊帳,而穿心出脈。


或連起數峰,而聳拔不凡。


或辭樓下殿而磊落。


或疊雲聚蟻而繽紛。


或五星聚講,或七政運班,正穿、正出,中起、中落,夾護拱照,氣象軒昂,枝葉蕃衍,步驟活動。


《龍髓經》云:「祖宗生龍,百龍共生,出來時有輕重處。大龍重處在中央,其次龍行枝葉長。」


吳白雲云:「尋地須先認祖,更於祖行察行蹤。辭樓下殿峰巒秀,預識前途異氣鍾。」


董德彰云:「大凡龍脈初發處,若屈曲如生蛇之下嶺。而兩邊有蟬翼護帶者,前去必結大地。其出身之不吉者,則瘦弱委靡,不起不伏,不活動擺摺。」


子微云:「龍無星曜低低去,此是賤龍出身處。」


大抵龍之出身,如人之出處,出身不正,必非賢良,縱有顯位,奸邪誤國,天下受其禍。


出處之光明正大者,必完名全節,天下受其福。


龍脈出身,何以異此。


然又不可拘,固有前去不美,而後發吉者。


亦有前出雖吉,而後郤變凶者。


如人之先雖凶惡,而後能改過遷善,不害其為君子。


先雖正大,而後乃變節為惡,終不免為小人。


凡此之類,尤當詳辨,不可忽略。


此而有誤,則認凶為吉,指吉為凶,是非顛倒,禍福謬戾矣。


﹙拾﹚龍之開幛﹙帳﹚


龍脈之山肩展開,似鳥之開展翅膀,脈從中心穿出,稱謂“開幛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mahaguru-888/article?mid=27063&next=27062&l=f&fid=59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5000 金幣 +500 龍幣 +2 學習 +50 收起 理由
廉貞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3:32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