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定位 降麻醉風險】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8日電)醫療器材是政府推動生醫產業重點,台灣自主研發的定位探針,可透過超音波找到正確施打位置,降低無痛分娩等手術常用的「硬脊膜外腔麻醉術」失敗率。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發表由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教授江惠華與台北榮總麻醉部醫師丁乾坤,研究開發「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成果,目前已完成多次動物實驗,正申請美國和台灣專利中。
國科會表示,「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以解決臨床問題、提升麻醉手術安全性為目標,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麻醉醫學(Anesthesiology)」國際期刊,並極具醫療器材產業價值潛力。
「硬脊膜外腔麻醉術」是最常使用的半身麻醉之一,常用於無痛分娩、下半身手術及術後止痛,以無痛分娩為例,台灣一年約有4萬例採用。
對於肥胖及脊椎結構異常患者,施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術」的困難度更高。
江惠華指出,一般麻醉師在為患者進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術」的半身麻醉手術時,都是憑藉經驗及手感,將麻醉針刺入皮膚、肌肉及黃韌帶後,抵達「硬脊膜外腔」後,將麻醉藥注入間隙。
但若稍不注意,有可能失手刺穿硬脊膜,使患者腦脊髓液從破洞流出,造成嚴重頭痛,以致被醫界稱為「黑暗穿刺」。根據統計,這種手術約有1至3 % 的失敗率,常造成嚴重的頭痛等併發症。
她說,「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就是在麻醉針中加入另一條超音波探針,即時呈現麻醉穿刺針與黃韌帶、硬脊膜的距離,提供麻醉醫師即時性、前視性、預警性的資訊,協助硬脊膜麻醉穿刺的準確定位。
國科會表示,醫療器材是未來10年內最具有高成長優勢的生醫產業,全球市場產值約3000億美元,但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僅佔全球產值的1%,且多為技術低階產品,高頻超音波麻醉定位探針系統研發門檻高,是我國邁向自主創新醫材研發的實證。
引用:http://n.yam.com/cna/fn/20130918/201309187628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