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
辛熱) 人參(三兩。
甘溫) 生薑(六兩,切。
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
甘溫)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趙本有「五苓散方」詳見卷三)
太陽病脈陽浮陰弱,為邪在表;
今寸緩、關浮、尺弱,邪氣漸傳裡,則發熱汗出,復惡寒者,表未解也。
傳經之邪入裡,裡不和者必嘔;
此不嘔但心下痞者,醫下之早,邪氣留於心下也。
如其不下者,必漸不惡寒而渴,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
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者,當與小承氣湯和之;
此不因吐下、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若是無滿實,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候津液還入胃中,小便數少,大便必自出也。
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以潤胃氣,但審邪氣所在,以法救之。
如渴不止,與五苓散是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趙本注:「一作如」)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7036&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