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
《內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火熱大甚,故手足躁擾,捻衣摸床,擾亂也。
小便利者,為火未劇,津液未竭而猶可治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趙本作「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責邪在表,醫以火劫發汗,汗(熊校記:醫以火劫發汗,汗出,大出者亡其陽。
汪本大上刪「出」字,非)大出者,亡其陽。
汗者,心之液。
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與桂枝湯,解未盡表邪;
去芍藥,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
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
《本草》云:澀可去脫。
龍骨、牡蠣之屬是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趙本作「牡蠣龍骨」)救逆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牡蠣(五兩,熬。
味酸鹹) 龍骨(四兩。
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三兩,洗去腳,趙本醫統本並作腥。
味辛平)
上為末,(趙本作「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趙本有「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十六字)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者(趙本無「者」字)必譫語。
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
愈。
形作傷寒,謂頭痛身熱也。
脈不弦緊,則無傷寒表脈也。
經曰:諸弱發熱,則脈弱為裡熱,故云弱者必渴。
若被火氣,兩熱相合,搏(熊校記:傳於胃中,汪本傳改搏,非是)於胃中。
胃中躁煩,必發譫語。
脈弱發熱者,得脈浮,為邪氣還表,當汗出而解矣。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6982&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