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促為陽盛,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
此下後脈促,不得為陽盛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
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
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
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惡(熊校記:按論文據趙本無惡字,元刊誤衍,然注中仍不誤也,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誤,非是)
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趙本有「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詳見本書卷十)
傷寒八九日,則邪傳再經又遍,三陽欲傳三陰之時也。
傳經次第,則(醫統本作「前」)三日傳遍三陽,至四日陽去入陰,不入陰者為欲解,其傳陰經,第六日傳遍三陰,為傳經盡而當解。
其不解傳為再經者,至九日又遍三陽,陽不傳陰則解。
如瘧,發作有時也。
寒多者為病進,熱多者為病退。
經曰:厥少熱多,其病為愈;
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今雖發熱惡寒,而熱多寒少,為陽氣進,而邪氣少也。
裡不和者,嘔而利,今不嘔,清便自調者裡和也。
寒熱間日發者,邪氣深也;
日一發者,邪氣復常也;
日再發者,邪氣淺也;
日二三發者,邪氣微也。
《內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
言邪甚則脈大,邪少則脈微,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是邪氣微緩也,故云欲愈。
脈微而惡寒者,表裡俱虛也。
陽表也,陰裡也。
脈微為裡虛,惡寒為表虛,以表裡俱虛,故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反有熱色者,表未解也。
熱色為赤色也。
得小汗則和。
不得汗,則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也,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以除表邪。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6939&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