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診抉微】

 關閉 [複製鏈接]
58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1:52 | 只看該作者
分診
 

左寸促者,心火炎炎;

 

右寸促者,氣逆痰壅。

 

左尺得位,遺滑堪憂;

 

右尺得促,灼熱為定。

 

促在左關,血滯為殃;

 

促在右關,脾官食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2:22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李士材曰:

 

促脈得之臟氣乖違,稽留凝澀,阻其營運之機,因而歇止者,十之六七也,其止為輕;

 

得於真元衰憊,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者,十之二三也,其止為重。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動一止,或十七八動一止,是真元敗絕,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大不侔矣。

 

法在不治,一月果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2:36 | 只看該作者
辨妄
 

李時珍曰:

 

《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

 

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結(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2:49 | 只看該作者
體狀詩
 

《正眼》云:

 

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

 

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3:09 | 只看該作者
相類詩
 

(見代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3:24 | 只看該作者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積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滑伯仁曰:

 

結為陰獨盛而陽不能入也,為積聚、為七情所郁。

 

浮結為寒邪滯經,沉結為積氣在內。

 

先以氣寒脈緩,而氣血痰飲食五者,一有留滯於其間,則為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3:45 | 只看該作者
分部主病
 

左寸結者,心寒疼痛;

 

結在左關,疝瘕必現;

 

左尺得結,痿嬖之 。

 

右寸結者,肺虛氣寒;

 

結在右關,痰滯食停;

 

右尺得結,陰寒為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4:06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李士材曰:

 

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

 

結而無力者,是直氣衰弱,違其營運之常,一味溫補為正治。

 

止數煩多,參伍不調者不治。

 

叔和云:

 

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張路玉曰:

 

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而不甚也。

 

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

 

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而指下虛微,此元氣驟脫,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

 

李瀕湖曰:

 

《脈訣》言:

 

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

 

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靄靄如車蓋曰陽結。

 

《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

 

此三脈名同實 代(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4:19 | 只看該作者
體狀詩
 

仲景云: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吳氏曰:

 

脈至還八尺,良久方來。

 

結促之止,止無常數;

 

代脈之止,止有定期。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4:43 | 只看該作者
相類詩
 

數有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有殊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5:02 | 只看該作者
主病詩
 

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

 

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5:21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匯辨》云:

 

代主臟衰危惡之病,脾土敗壞,吐利為咎;

 

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又云:

 

止有定期者,蓋脾主信也,故《內經》以一見代脈,為臟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

 

黎氏曰:

 

代為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

 

《正義》云:

 

按:

 

代散之脈,從未有分部位者。

 

予常診丁子之脈,惟左尺見代,才一至耳,至關上即滑數,余曰:

 

腎氣已絕,不可為矣。

 

然群醫但見其滑數,不見其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5:36 | 只看該作者
宜忌
 

滑伯仁曰:

 

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脈也;

 

若有病而氣血乍損,而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

 

又妊娠脈代,胎必三月。

 

李士材曰:

 

伯仁論病脈,為暴病言也,若久病得代脈,萬無一生。

 

黃桂岩心疼奪食,脈三動一止,良久不能自還。

 

古人謂:

 

痛甚者脈多代,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

 

桂岩春秋高矣,雖有代脈,不足慮之,果兩旬而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5:55 | 只看該作者
代義不一
 

張景岳曰:

 

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至或二動,或三動,至乃不等,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

 

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

 

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

 

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

 

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

 

如《宣明五氣篇》云:

 

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黃者其脈代,皆言臟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

 

又《平人氣象論》曰:

 

長夏胃氣軟弱曰生,但代無胃曰死,此言胃氣去,而真臟見者死,亦非謂代而止也。

 

《根結篇》曰: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如本篇所云,此乃至數之代,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氣象論》所云是也。

 

又變不常,則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6:11 | 只看該作者
代主臟絕
 

五十一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數內者,即五十內之數也。

 

知定者,可定其臟氣之死期也)。

 

四十一止腎臟衰,三十一止肝氣盡,二十一止脾敗竭,十動一止心脈絕,四五動止肺經傷。

 

死期便參聲色證,兩動一止三日死,三四動止五六日,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脈經》云:

 

一動一止二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十一日死,十動一 《脈經》又曰:

 

不滿五十動一止者,五歲死;

 

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四歲死;

 

三十動而一戴同父曰:

 

《脈經》以四臟無氣,歲中死,幾臟無氣,以分別幾歲之死期,予竊疑焉。

 

《內經》云:

 

腎絕六日死,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果此臟氣絕,又安能待四歲、三王宏翰曰:

 

夫戴氏引《內經》而正《脈經》之謬,予會而詳思默悟,得其幾焉。

 

如某臟之者,則死期之歲月,從《內經》而斷之。

 

但《內經》原說某臟絕,而《脈經》當作某臟衰弱也。

 

慎庵按:

 

王氏斷論,亦屬模棱,終非劃一之論。

 

至謂某臟氣衰,尚未敗絕,從《脈經》斷云云,見亦騎牆,即如其說,若病者臟氣衰弱,可延三四歲者,擇醫而治,臨病之工豈無具眼者?

 

治之得宜,用藥輔助臟氣復旺,因而得生者,亦復不少。

 

由是可知《脈經》之言,亦不足征,徒為淺識者樹幟,藉口炫奇,刪之可也。

 

今仍而不刪者,在往籍中,皆錄是說,因出《脈經》存而不論。

 

今予因戴王兩家之言,亦存而駁正之曰,必無是理,免滋後學之惑。

 

在當時王氏論脈,而自稱曰經,亦云僭矣,今人因其稱經,而不論其中是非,可稱無識也。

 

況其書,雜引《內經》、《傷寒論》、 《金匱》、《中藏經》、《扁鵲內照經》等文以成書,又烏得稱經哉?

 

在往昔聖哲相傳,稱經韙矣,而王氏混附己見,而亦欲稱經,豈非僭乎?

 

故張子路玉有金屑入眼之譏,可稱獨見也。

 

再有論見後附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6:24 | 只看該作者
疾(陽)
 

《匯辨》云:

 

疾脈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伯仁曰:

 

疾脈快於數,呼吸之間,脈七至八至,熱極之脈也。

 

在陽猶可,在陰為逆。

 

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數之脈,數之甚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6:44 | 只看該作者
主病
 

疾為陽極,陰氣欲竭。

 

脈號離經,虛魂將絕。

 

漸進漸疾,旦夕殞滅,毋論寸尺,短期已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6:59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李士材曰:

 

經脈流衍,晝夜五十周於身,若一息八至,當一百周,而脈行一千六百余丈矣,必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

 

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

 

若勞瘵症,亦或見之,俱主死。

 

陰陽易病者,脈常七八至,是已登鬼錄者也。

 

張路玉曰:

 

躁疾皆為火象,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方為熱症之正脈。

 

陰毒身如被杖,六脈沉細而疾,灸之不溫者死,謂其陽絕也。

 

然亦有熱毒入於陰分,而為陰毒者,脈必疾盛有力,不似陰寒之毒,雖疾而弦細無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7:10 | 只看該作者
離經有二義
 

(見後管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57:39 | 只看該作者
散(陰)
 

散脈浮亂,有表無裡,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必死之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5 17:42 , Processed in 0.28124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