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溫暖化】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評估,過去百年全球約增溫0.74度,目前全球正處於千年以來的最暖期。
大致上,1945年前為第一階段的增溫,1946-1975年間則氣溫略降,自1976年之後,氣溫迅速上升。
1998年為有觀測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一年。
而有記錄以來的前十個高溫年,均出現在1990年之後。
運用數值模擬,IPCC指出,若僅考慮自然因素,如太陽輻射量的緩緩增加、火山爆發等,是無法模擬出20世紀內氣溫快速上升的情形。
但若將人為促成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的情形,考慮進數值模式中,則可將近百年內,特別是近四十年內的氣溫上升現象,明確模擬出來。
IPCC得出結論為:人為造成全球暖化乃是非常可能(verylikely)。
其中,二氧化碳約貢獻70%,其他溫室氣體則約占30%。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加,能源持續消耗,以及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未來全球暖化的趨勢將不會停止。
IPCC指出,假設從2000年起,無任何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即溫室氣體濃度保持不變,則全球氣溫還是要繼續上升,預估到世紀末約會增溫0.6℃。
而若是考慮多種未來發展情景,本世紀末氣溫將約再上升1.8~4℃。
臺灣地區過去百年約增溫1.2℃,未來增溫仍可能超越全球增溫幅度。
氣溫持續上升,除對水資源穩定供應的衝擊最大,極端氣象災難事件的頻繁出現,亦讓人民生命財產所受威脅增高。
生態系統則已出現調整現象,如玉山3,000公尺以上的鳥類物種與數量增加,伴隨著冷杉分布面積擴大。
至於漁業則明顯受到負面衝擊,南下臺灣產卵及越冬之經濟魚種向北退縮,而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所帶來之暖水性魚種則向北擴展,後者經濟價值較低。
中南部農民也配合氣候暖化趨勢,將一期稻作之插秧期提前,延後二期稻作之插秧及收穫期。
不過,夏秋季颱風侵臺,易造成二期作產量損失與稻穀價格上漲。
此皆為全球溫暖化所造成之現象。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