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沖蝕】 土壤沖蝕」指表層土壤層經由雨滴、流水(逕流)、強風和重力作用,而被移動流失的現象。
雨水打在地表會移動土粒產生濺蝕、層面沖蝕;
逕流沖刷則會使表層土壤產生細溝(紋溝),進而擴大為雨溝;
強風會颳走地表的細砂與土壤,風力挾帶的沙石也會撞擊劇蝕表土與岩石,將沙土吹蝕而去。
土壤沖蝕除了上述物理性的動能搬運外,也會帶走土壤中可溶性的化學物質,此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土壤流失,將使珍貴的土壤層變薄,肥沃度及生產力降低,而使土力耗竭。
影響土壤沖蝕最重要的因子為氣候、土壤、水文、地形和人類的活動,在没有經過人類破壞的地表,除了雨水稀少的乾燥地區或冰雪覆蓋的地區,一般土壤都有植被加以保護。
但經由人為開發、耕作的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護,加上人類可能不當的利用土壤而加速沖蝕。
在地形平緩的地區,由於雨水產生的動能及沖刷時產生重力作用較低,土壤沖蝕的速率較慢;
鬆軟而未固結的土壤及岩層土壤沖蝕的速率較快,臺灣西南部泥岩區就是典型的例子。
臺灣地區地形陡峭,三分之二面積為海拔100至3,900公尺之間的山坡地。
在目前已開發30萬公頃以上的山坡地中,將近有一半以上的面積未做好水土保持,時時處於土壤沖蝕的狀況,加上夏季暴雨及颱風豪雨的侵蝕,土壤、砂石沖蝕嚴重,加上經常伴隨的土石流與山崩,增加河川、水庫的淤積量。
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層最寶貴的資源,須長久時間的化育始能形成,一旦流失,短期內很難回復,所以了解土壤沖蝕的過程及減少沖蝕的方法,進而積極實施土壤保育,實為當務之急。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