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章)總論】 氣候長期都在變遷,但過去都是受到大自然的變動而影響,近兩百年來,則因為人為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改變了大氣組成,進而影響大氣輻射場的能量平衡,再影響到近地面氣溫上升,以及大氣環流的變化。
同時,由於氣溫持續上升,使得極端乾旱與暴雨的出現機率大幅增加,而造成頻繁的嚴重災難。
在介紹氣候變化的特徵時,自不能忽略報章媒體常提及的聖嬰南方震盪與北極震盪。
前者約可在六個月前預測,然後據以推估前後六個月的氣候變化;
後者則變動較速,但約能維持一個季節,特別是在冬季。
通常,此二氣候現象發生時,各地都易出現異於往常氣候的特徵。
如2010-11年冬季為反聖嬰,春季時臺灣就出現異常少雨現象。
自然大氣變化在過去百萬年內,出現每10萬年一次冰期的特徵。
目前地球正處於兩個冰期之中的間冰期,最近一次冰期距今約兩萬年,所以約八萬年後又會處於另一次冰期。
譬如臺灣地區在兩萬年前是與大陸相連接的,但是進入間冰期,海水位迅速上升,才形成現今的臺灣海峽,分隔兩地。
另外,當氣候由冰期往間冰期發展時,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但是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變動較慢,就會出現突然氣候變遷現象,也即全球氣溫快速下降,然後一段時間後再恢復到氣溫上升趨勢,如出現在一萬二千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至於在人為影響氣候方面,大量增加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增強了大氣溫室效應,使得原本在大氣層頂應出現的輻射能量平衡現象被破壞,進而影響氣候變化的輻射趨動力,使應該輻射出去的長波輻射能量,停留在對流層內,並促使地面與對流層大氣的氣溫上升,即出現氣候暖化現象。
不同的溫室氣體促成的大氣暖化效應不同,其相對應於二氧化碳的暖化能力比較,就被稱之為暖化潛力。
那麼,全球溫暖化的未來趨勢發展到底會如何?
目前僅能作多種情景推估。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推估,21世紀底可能將增溫1.8~4度間,且可能會持續數百年,其將使得更多異常氣候出現,人類也將遭受更多氣象災難事件的衝擊。
過去百年,臺灣地區氣溫上升較全球更為快速,乾旱與極端颱風暴雨災情的出現也更為頻繁,實需積極節能減碳,降低氣候暖化引起的風險,同時也應積極因應極端氣象災難的頻繁衝擊。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