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肚粥】 臺灣傳統小吃之一。
食材包括:虱目魚肚,煮熟的飯、魚頭魚骨熬製的湯頭,以及芹菜末、薑絲、油蔥酥等。
魚肚是虱目魚最上等部位,沉澱一層魚油,細嫩鮮美,清蒸燒烤皆腴,湯頭不調味而清甜,魚肚若搭配特調的沾醬,更具風味。
虱目魚,學名Chanoschanos,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為廣鹽性魚類,從淡水河口到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珊瑚礁區皆能適應。
日治時期水產技師宮上龜七認為,虱目魚是從南洋傳來。
連雅堂《雅言》云:虱目魚稱「麻薩末」,是番語,相傳鄭成功入臺後,嗜吃此魚,故稱國姓魚。
清代即有「麻虱目,魚塭中所產」的記載。
1917年(大正6年)臺灣總督府聘請青木赳雄來臺,從事虱目魚養殖之研究,虱目魚成為養殖業產量第一的魚種,養殖範圍南自鳳山,北至嘉義,臺中亦有少量。
1922年12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前日天氣大寒,鳳山郡魚塭,凍死虱目魚五萬斤,蝦七千斤……,岡山郡湖內庄,本年三月新放虱目魚苗五十萬尾,凍死四十萬餘尾。」
這類新聞至2009年仍在重演,見證虱目魚的生態百年不變。
《諸羅縣志》說,鄭氏時期虱目魚為「貴品」;
《臺灣府志》說「其味最佳」;
乾隆年間文人朱仕介有詩云:「頓頓飽食麻虱目,古人不羨四腮鱸。」
中國晉代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想念家鄉的鱸魚膾,乃辭官歸松江。
能勝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的松江四腮鱸,此譽唯虱目魚獨有。
《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明治40年)之「臺灣料理法」專欄,以及1934年(昭和9年)的「おいしい臺灣料理」專欄,都有一道「大五柳居」,是糖醋魚之類,惟未知以何種魚為食材。
五柳居又稱五柳枝,臺灣南部有一傳統菜,以虱目魚烹製五柳枝,其俗來自民間用三牲拜拜,慣將虱目魚炸熟,祭拜後以各種菜蔬燴煮勾芡,讓湯汁浸潤炸過的魚肉,變得滑嫩美味。
虱目魚食譜包括:虱目魚頭、虱目魚羹、虱目魚湯、虱目魚粥、虱目魚肚粥、煎虱目魚肚、虱目魚腸、虱目魚丸等,一魚如此多品,足見先民與虱目魚共譜一部豐富的生活史。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