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母狗仔】 澎湖冬至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以蓬萊米捏製成。
澎湖因土地貧瘠,氣候惡劣,食物來源往往受限於大自然,由於生存環境獨特,使得澎湖發展出異於臺灣本島的節日應景文化,「雞母狗仔」便是澎湖人在冬至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因而澎湖人會在冬至這天,準備豐富的食物來祭拜和補冬。
臺灣習俗中,吃過冬至圓就代表增長了一歲,在澎湖當地除了必吃的冬至湯圓外,還有一種用蓬萊米捏製的傳統食物「雞母狗仔」。
早年澎湖人生活普遍不富裕,每到冬至祭祖時,沒錢準備三牲祭拜,家家戶戶便以蓬萊米捏製成各種雞、豬、牛、狗等造型,蒸熟後祭拜祖先,祈求庇佑家中六畜興旺平安、來年豐收。
「雞母狗仔」不僅外型可愛討喜,口感更是相當有Q勁,不論是做成甜湯或鹹食,滋味都很不錯。
對澎湖的小孩而言,「雞母狗仔」代表的是玩具。
在冬至拜拜完後,小孩子會抓著自己心愛的「雞母狗仔」,和同學互相角鬥,鬥到牛角、豬鼻、狗耳朵都斷了還捨不得吃,有時還會因鬥輸對方而嚎啕大哭。
「雞母狗仔」最動人的地方,在其充滿了濃濃的人文,與農業時代勤樸的感情,在傳統文化漸漸被商業取代的今日,這樣的質樸情感更是值得傳承。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