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基隆奠濟宮】 基隆廟口夜市主祀開漳聖王的廟宇。
清代漳州人開發基隆,曾於外木山興建木造的開漳聖王廟。
19世紀時基隆市街逐漸成形,地方仕紳倡議起建新廟,獲得板橋林家捐贈土地,1875年奠濟宮落成。
1884年清法戰爭,奠濟宮做為軍事據點,不慎引爆詭雷致使建築受損。
後來日軍駐紮廟內又釀成火災。
1897年重修,併入原奠濟宮右側、主祀水仙尊王的清甯宮。
1924年配合官方市區重劃再次改建,將水仙尊王奉祀於後殿。
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美軍空襲,奠濟宮受創,1957、1964年進行重修。
現今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護室組成,並祀有田都元帥、天上聖母等。
農曆2月15日開漳聖王聖誕與8月23日田都元帥聖誕皆舉辦慶典。
奠濟宮在清末到日治期間曾設書房,從事漢文教育;
也是北管戲班得意堂的曲館地。
清末宜蘭發生西皮、福祿之爭,蔓延到基隆,屬西皮派的得意堂和屬福祿派的聚樂社兩方人馬依旭川為界,時時挑起械鬥,最後在日本官方和地方人士協調下才止息。
傳統廟宇多人潮聚集,廟埕前常有流動攤販,日治時期官方管制雖嚴厲,奠濟宮前仍有流動攤販往來,甚至在大型宗教慶典時組成廟口行商團參與遶境。
戰後基隆湧入大批移民,煤礦工人與船員匯聚於碼頭,奠濟宮前仁三路逐漸有固定攤販設立,因基隆多雨,攤販多設於店家騎樓。
1979年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帶動奠濟宮廟口的觀光人潮,攤販延伸至愛四路、仁二路,有些店家甚至全天營業,基隆廟口小吃轉型為臺灣北部著名的觀光景點。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