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延平郡王】 (1624年8月27日,日本平戶千里濱~1662年6月23日,臺灣臺南)明末清初抗清名將鄭成功死後成神。
原名森、乳名福松,1645年(南明隆武元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稱「國姓爺」;
1655年(南明永曆9年)南明桂王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
加上臺灣人感念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漢人政權、屯墾臺灣、發展貿易、大興文教,奠定臺灣物質與精神雙向發展基礎,對臺灣影響深遠,因而被冠上「開臺聖王」的神明稱號,俗稱「國姓王」。
歷史人物鄭成功在臺灣人的心中,大致可類分為民族英雄、祖先、神明、傳奇人物等四種不同身分。
「鄭成功廟」廣布全臺,就立廟緣由而論,地緣關係、明鄭部將屯墾、鄭氏後人供奉、巫俗神壇等皆為其主要之類型。
祭祀活動可大分為官方與民間兩類,官方有春、秋二祭,於4月29日(鄭成功登臺日)及8月27日(農曆7月14日鄭成功誕辰)於臺南延平郡王祠舉行;
民間多於正月16日進行祭祀,如南投竹山沙東宮之春(農曆正月16日)、秋(8月27日)二祭由縣長、鎮長分別擔任主祭,並由縣政府與鎮公所負擔部分費用。
「延平郡王信仰」在臺灣漢人社會中的發展,超越了鄉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觀念,統合宗族性、地緣性、民族性等,而成為臺灣此一移民社會的共同信仰,並因地區而異,發展出相關之祭祀圈或信仰圈。
且於不同時代,因應人民需要而展現不同的神力,如助戰、登科、祈雨、治水、除蟲、醫療、協尋失物、甚至人生諮詢;
而主政者亦依各自政治立場予以重新詮釋;
延平郡王信仰可說有(一)端正教化、(二)團結鄉里、(三)安定民心、(四)促進經濟、(五)文化傳承、(六)族群融合、(七)穩定政局等社會功能性。
鄭成功因母親田川氏為日本人,因而在日本也頗為流傳。
日本人稱鄭成功為「和藤內」,日語發音中「藤」與「唐」同音,指其來自中國;
「和」則是指「日本」之意,隱喻鄭成功有日本人的血統。
鄭成功因近松門左衛門1715年所作的「淨琉璃」戲《國姓爺合戰》而在日本聞名,甚至發展出「國姓爺文學」。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