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意即為大智大慧的菩薩;
梵文唸做Manjusri。
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
古譯名為: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
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
簡稱為文殊。
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
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
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
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
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又分為:獅吼文殊、白文殊菩薩、五臺山獅子文殊菩薩、五臺山孺童文殊菩薩、五臺山聰明文殊菩薩、五臺山智慧文殊菩薩、五臺山無垢無殊菩薩,其類別相當多。
文殊菩薩為了輔助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一時示現為等覺菩薩,但實際上他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都已經成佛了。
在過去世中文殊菩薩稱為【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或【神仙佛】。
現在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則為【普現佛】,可見文殊菩薩深達實相,常住常寂光,現證大法身,度就眾生,故有三世佛之稱。
文殊菩薩手中的所持物,又為智慧焰劍,左為蓮華上之般若經典。
象徵文殊菩薩的智慧出如利劍,可摧毀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經典。
文殊出生於古天竺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學法。
佛滅後,文殊曾為五百仙人講解十二部佛經。
以後回到家鄉,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趺靜思,入於靜涅槃。
佛滅後,文殊遊行居住在此山,為眾生宣說佛法。
中國的漢地佛教認為五頂山就是山西五台山,因而成了文殊菩薩道場。
藏傳佛教也因此認同此說,歷史上許多名僧、至尊曾經前往五台山朝覲,五台山的名僧有的也到藏地傳法。
如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隸屬薩迦派的結古寺江囊一世活佛,就是到五台山學成後又回到藏地建立的傳承。
一些教派祖師被視為文殊化身,如宗喀巴和薩迦歷代法王等。
文殊菩薩喜歡用不一樣的方法來說法,像是仗劍逼佛的故事,開示五百比丘。
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
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
文殊為了教化眾人,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藉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
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雖然臺灣鮮少崇拜文殊菩薩,但祂大智慧的模樣依舊讓民眾印象深刻。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