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智慧毛】 教師節9月28日舉行的祭孔大典結束後有一個特別的民間習俗--拔智慧毛的活動,是民眾最熱衷的焦點。
第一種典故的說法--傳統的祭孔大典(釋奠典禮)素來為官方及民間祭儀中最為崇聖之禮,全國各地孔子廟每年皆舉行春、秋兩祭。
歷代對祭孔的儀式都有官方的規範。
祭典結束後,將三牲抬至大成殿前庭中,供觀禮的民眾拔取祭孔牛隻身上的毛,所用的牲醴是太牢--三種牲畜的合稱,有4豬、2羊、1牛,如缺牛隻,則稱為少牢。
對於中牛隻身上的毛髮而言,通常一般人偏好拔取牛隻頭部及耳朵上的毛,有領頭及執牛耳之意。
民間人士認為文聖享用過牛隻身上的毛,據說若讀書人能拔取到並放置於書包、鉛筆盒、書本或枕頭等內,有增添智慧、頓悟開竅之助,學問也有突飛猛進之效,使考試順利,期望吸取孔夫子的賢能智慧;
年紀大的人可預防老人癡呆症等好處,故稱為智慧毛,它是民間俗稱。
另一種拔智慧毛活動的說法--傳說只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習俗,在官方的祭孔典禮儀程中並無此項。
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在釋奠典禮祭祀孔子時,因為不滿當時的正獻官(執政者),準備的祭品不豐盛、禮數不夠周到、吝予禮遇孔子,所以故意在祭典後發動集體前去拔取牛隻身上的毛髮,因牛毛的品質很短、柔細又很滑溜不易拔取,暗示並諷刺執政者吝嗇到一毛不拔的地步,為了避免執政者知道後惱羞成怒,故美稱為-拔智慧毛。
祭孔大典過後的拔智慧毛,是民眾最感興趣的活動!
因此容易造成群眾爭相推擠搶拔、你爭我奪的情況、場面失控的情形。
也由於智慧毛有限,所以從1981年起,便廢除此項活動。
我們可以從近幾年的祭孔大典中發現,2003年高雄縣(註1)祭孔的牛,以保力龍雕刻成形,再配上4千支棒棒糖取代智慧毛、象徵牛毛,供民眾拔取,整隻牛以旗山特產香蕉為主題,整個顛覆傳統;
2005年高雄縣(註1)祭孔儀式,又改以玻璃纖維製作的水牛取代宰殺的真牛,並以毛筆取代傳統牛毛,在牛背或牛尾上掛滿了毛筆,以供大家拔毛、增長智慧,這些活動相當有創意,非常受歡迎。
近年來,太牢改以發餅、大米、棒棒糖為食材取代之,也有以麵線取代增長福壽的智慧毛,並且在麵線袋中附贈智慧毛,另外-領智慧糕也相當於傳統的拔智慧毛,象徵增長智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