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灶神】 灶是一家燒煮食物的場所,關係到一家人主要生活,自古人們即有祭灶的習俗,古代農業社會採大家庭制,凡飲食場所必設置灶君奉祀,可稱是「家戶之神」。
根據文獻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商、周時代,就已有祀灶風俗,古時將之列為五祀之一。
灶的出現離不開火,所以灶神是屬於自然之物被人格化的神,灶神又稱司命灶君、護宅天尊、九元東廚煙主、九元東廚司命灶君...,常被簡稱為灶君、灶神、灶恩公。
民以食為天,灶神主管人們飲食,可見灶神與人民關係密切,民間對於產生美味的灶神相當崇拜,又灶神是每一戶人家一年來善惡的記載者,因此在古代對規範人心起了相當大功效。
最初被人格化的灶神是位女神,後來道書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的「種火老母元君」,漢以後出現男灶神,如黃帝、炎帝、祝融都被視為灶神。
有關灶王爺傳說很多,最廣為流傳的是張單。
張單是個農夫,有六個女兒,因為賢慧的妻子勤勞節儉才得以讓他們不富裕的生活還過的去,但張單卻受了蠱惑將這個賢良的妻子趕出門,在沒有妻子持家下,財產很快就花光了,他帶著女兒們流落街頭,最後被一戶好心的人家收留,張單這時才知道是被他趕出門的妻子收留,一時羞愧當場撞灶而亡!
玉帝因體諒他心存懊悔,便封他為灶神,據說他成了灶神後,專探訪人們住所,記下每家人的善惡,然後向玉皇大帝報告。
這類有關人的靈魂成為灶君的故事,大多以丈夫賣妻,夫妻相遇,夫死於灶,以至祀為灶神為情節發展。
同類故事,尚有許多變式而流傳亦相當廣遠,這類故事都含有道德教訓,顯示賣妻者的下場和女性的美德。
灶神職司除掌管一家飲食,賜予生活上便利外,還有一項監察人間功過善惡的神職,讓灶神格外受到敬重,如《敬灶全書》:「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據說被舉告者,大則減壽三百天,小也折壽一百日。
灶神職責是守灶,後來又成為一家人日常行為的糾察神,一家人行為的好壞由其登記,報告上天,依此來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禍福,因此灶神在早期的社會頗具安定社會作用。
專司百姓罰惡佑善,每年升天一次向玉皇大帝奏報,把人間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好壞事跡詳實稟報,作為上天定第二年每戶人家吉凶禍福的依據,因事關每戶人家來年的平安幸福與否,送神儀式虔敬無比,以期灶神能「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為人間美言幾句。
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升天述職的日子,家家戶戶都需準備甜食祭拜灶神,希望灶神吃甜甜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天即為台灣年俗中的「送神日」。
灶神為一家主神,監督家中大小一年德行,端坐灶上寶座,接受牲醴祭拜,另配以茶、酒,俗稱「謝灶」,以示洗塵之意。
據說駐守各家各戶的灶神都不同,因而送神、接神的時間得視情況而定,最好是順著自家灶神的脾氣與性情來行事,才能討個「好年冬」的好采頭。
另外一提,民間對灶神的信仰,認為灶神是常駐百姓家的「官」,專管每家人行為,並將每家私事面見玉皇大帝報告品評一番,玉皇大帝則根據灶神上奏內容,安排各家來年的吉凶禍福。
為了獲得灶神庇祐,人們就想出各種討好的方法,因而形成諸多禁忌:不能於灶前發牢騷、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污穢物送往灶內燃燒,或者建灶時不准孕婦、產婦或戴孝者在旁邊觀看。
灶神與人們相當貼近,不但主宰居家最重要的飲食,還有人心規範的功效,從一個灶被人格化成神靈,再從神靈衍生成無形的道德約束力,灶神已不再只是一個神祇信仰。
雖現代家庭已很少有灶,但灶君精神仍存在著,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抹滅。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