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香火袋】 香火袋為一個紅色袋子裡面裝有廟宇主神押印的符令和主爐的香灰(香火),並一條紅線紮起來可以掛在脖子上的小袋子。
而紅色布袋上面寫有神明名諱,或是印有神明相片(通常材質為塑膠套)。
在台灣的習俗中,嬰兒若體弱多病、多事端、夜裡哭鬧不休等,即俗稱的「歹育飼」或叫做「厚頭路」時,有些父母就會將其子女拜在神明名下,作為神明的契子,祈求神明能幫忙照顧子女,向神明祈求香火袋,希望能保祐小孩子平安長大,並求得心理上的安心。
目前台灣各地區所拜的契神大多是角頭神明,如諸姓王爺、保生大帝;
亦有契動物神明的,如虎爺、石獅;
另外也有植物神明被契為父者,如茄苳、榕樹。
而香火袋的內容物也會因為所拜的契神不同而有所改變,像是拜植物神明為契父的,內容物就會是所拜植物的葉子。
一般而言,香火袋任何人都可以擁有,通常家人有要遠行,考試,買新車或家裏有新生嬰兒時,都會向廟宇的神明祈求一個香火袋,佩掛在子女胸前或車上,此香火袋有護身、祈求平安、祈福消災、解厄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能求其心安。
至廟裡求護身符的方法,首先上香稟告神明和廟內其他神明,第二向神明擲筊杯請示,如果連擲三次皆應杯,就向廟祝領取護身符。
之後將護身符在香爐之香上繞三圈,俗稱「過爐」。
最後燒金答謝神明敬賜護身符,臨走前添油香錢結緣,油香錢則隨意。
香火袋需要每隔一年就要再過爐一次,且忌將香火袋帶進不潔的地方,像是如廁時和洗澡時不要帶進去,以免不敬神明。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