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馬偕】 (1844-03-21,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1901-06-02,淡水)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生長於虔誠的宗教家庭中,求學時代就立志要到海外宣教。
27歲完愛丁堡大學課程後,隻身橫渡太平洋前往全然陌生的異邦。
翌年1872年3月9日,船入滬尾港口,望見淡水濃綠的山嶺,毅然選定此地為終身工作之處。
馬偕定居淡水後,勤學漢字,並向牧童學台語,五個月後便能用台語傳教。
馬偕憑著堅信毅力和行醫濟世的方式,自1872迄1880年短短八年間,在淡水、五股、苗栗、台北、基隆、新竹等地開設了20所教會。
之後他更深入原住民聚落,並翻山越嶺遠至宜蘭、花蓮傳教。
1878年馬偕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成為台灣人的女婿,也大大拓長了對台灣婦女的宣教事業。
除了熱誠佈道外,馬偕對醫療工作和教育事業也不遺餘力。
1882年他建立了有名的「滬尾偕醫館」即馬偕醫院的前身。
1882年創設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牛津學堂」;
1884年又開設「女學堂」,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
馬偕晚年為喉癌所苦,但仍抱病講學。
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家中,埋骨於淡水,成為永遠的淡水人。
馬偕在台灣北部傳教,不辭辛勞近三十年,設立教會達六十餘所,施洗信徒幾三千人。
從起初被當地人排斥,到後來受鄉民敬重、得仕紳禮遇、獲巡撫頒獎,無非他熱愛台灣、服務世人的精神力量所使然。
尤其是他開化西風的文化影響及醫療志業,如今仍遺愛人間。
淡水之有馬偕,淡水人與有榮焉。
馬偕臨終前幾年,曾以下面的詩詞,表達他對美麗島的無限摯愛: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1844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1858自師範學校畢業1866進多倫多大學神學部就讀,次年轉至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1870修畢神學課程,返回加拿大1872抵淡水開始傳教1875與五股坑張聰明結婚1879在淡水設「偕醫館」為民眾施診1880返加拿大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882「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落成啟用1883進入宜蘭平原向噶瑪蘭平埔族傳教1884救治「中法戰爭」受傷清兵,受到劉銘傳的嘉獎「淡水女學堂」落成開學1890遠赴花東地區傳教1893返加拿大報告教務1895回到淡水1896乃木總督至淡水訪問馬偕,並參觀學堂1901在淡水去世,並安葬在學園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