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79年中華民國面對中國的和平統戰攻勢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與美國在1979年1月1日建交後,積極對臺灣展開「和平統一」及「國共和談」的宣傳攻勢。
面對外交挫敗及中國的統戰壓力,蔣經國總統於該年4月4日在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內部會議中提出與中共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又於4月19日在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工作會議上,宣稱將「以三民主義建設成果,促使大陸同胞重獲自由」。
此一說法,到了12月10日國民黨召開第十一屆四中全會時,形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論述。
蔣經國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在四中全會上致開幕詞,先是警告黨內有關國共接觸「不妨一試」的主張是極大的錯誤,並指出臺灣是大陸的榜樣,共產主義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必將失敗,唯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才是正確的道路。
1981年3月29日國民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經國在致開幕辭時強調,決不與中共談判,決不與中國大陸通商、通郵、通航,同時宣布三個「決不改變」:反共復國的基本國策決不改變、中華民國憲法所定的國體決不改變、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決不改變。
全會最後通過「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聲稱將「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做為國民黨努力奮鬥之目標。
大會期間,國民黨中央並決議成立由前總統嚴家淦及黨內高層人士黃少谷、馬紀壯等65人組成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設計委員會」。
1984年10月8日,蔣經國總統發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必勝必成〉專文,重申反共復國基本國策和「對匪決不妥協的立場」。
嚴格來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在面對北京「和平統一」、「國共和談」,以及「一國兩制」等統戰壓力下的一個反制口號,其具體內容,則以經濟發展、民主自由等價值來對抗中國的和談攻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