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海東書院】 海東書院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位於台灣府城寧南坊台灣府學之西邊(今台南市孔廟右側),由當時的台廈道梁文煊建立,不久後成為歲科考棚,使書院的講學功能受到影響;
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巡台御史兼提督學政單德謨另建考棚於東安坊;
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台灣道劉良璧重修海東書院,有貢生施士安捐田千畝為膏火資,巡台御史楊二酉奏請以府學教授為掌教,經朝廷議准後延請教授薛士中為師,劉良璧並手訂學規六則;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台灣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改建縣署於赤崁樓之右,移書院於舊署;
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台灣道兼提督學政覺羅四明又重修東安坊考棚為海東書院,並勘定海東書院學規八則;
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台灣道蔣允焄再度遷建海東書院於寧南坊府學右側。
海東書院由清代台灣最高行政機關—台灣道所建立,規模之宏大,為台灣書院之最。
海東書院建立之前,台灣的讀書人必須遠赴福建省城福州的鼇峰書院就讀,因此海東書院的建立有取代鼇峰書院功能之意義。
海東書院的歷任山長有薛士中、施瓊芳、施士洁、吳文溥、謝穎蘇等,士風鼎盛,造就不少人才,例如:丘逢甲、汪春源、許南英、鄭鵬雲等人皆曾受教海東書院。
日治時期,將海東書院改建為武德殿(今忠義國小之禮堂),戰後在此成立台南市立中學,1953年市立中學與逢甲國校(今忠義國小前身)互換校地,因此現址為台南市忠義國小所在地。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