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21:37 編輯
【史學●清代歷任臺灣府臺灣縣儒學訓導】
清朝自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統治台灣,直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與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為止,清代臺灣府臺灣縣共計有五十九任儒學訓導。
1、薛雲 雍正十二年任(1734)。
2、黃文璿 乾隆三年任(1738)。
3、吳曇 乾隆七年由龍溪訓導調任(1742),卒於任(1745/10)。
4、伍兆崧 乾隆十年九月任(1745/10),卒於任(1747/8)。
5、郭安 乾隆十二年七月由永定訓導調任(1747/8)。
6、江琯 乾隆十五年九月由南平訓導調任(1750/10)。
7、林起述 乾隆十八年六月以臺灣府訓導攝(1753/7)。
8、方雲錦 乾隆十九年閏四月任(1754)。
9、黎學安 乾隆二十年六月由同安訓導調任(1755/7)。
10、李騰瑢(李騰鎔)。
乾隆二十一年四月由諸羅訓導調任(1756/5)。
11、黎學安 乾隆二十三年調署彰化教諭(1758)。
12、蕭炳馨 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由政和訓導調任(1759/1),陞任山東黃縣知縣(1773)。
13、陳元恕 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任(1762/10)。
14、何澤可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由安溪訓導調任(1766/1)。
15、董尚猷 乾隆三十五年(一作三十四年)四月任(1770)。
16、李振漢 由南平訓導調任 。
17、林斗南 乾隆三十六年由武平訓導調任(1771)。
18、黃梅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由同安訓導調任(1773/6)。
19、孫芳時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由詔安訓導調任(1776/10),乾隆四十五年陞任浦城教諭(1780)。
20、張克綏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由平和訓導調任(1780/1),陞任海澄教諭(1784/4)。
21、邱玉軒 乾隆四十九年閏三月由龍溪訓導調任(1784/4)。
22、陳鴻猷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由安溪訓導調任(1787/1),以軍功陞任直隸寧津知縣(1790/4)。
23、蘇調羹 乾隆五十五年三月由晉江訓導調任(1790/4)。
24、謝雲龍 乾隆五十六年以嘉義訓導署臺灣教諭兼署(1791)。
25、蘇調羹 乾隆五十七年囘任(1792),乾隆五十七年四月以憂去(1792/5)。
26、柯其暉 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以臺灣府訓導署臺灣教諭兼署(1792)。
27、蔡光邦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由晉江訓導調任(1793/9)。
28、盧應鵬 嘉慶四年二月由平和訓導調任(1799/3)。
29、黃對揚 嘉慶八年二月任(1803/3),嘉慶十二年以軍功陞任廣西來賓知縣(1807)。
30、傅呂 嘉慶十一年十二月由同安訓導調任(1807/1)。
31、曾鼎元 嘉慶十五年九月由漳浦訓導調任(1810/10)。
32、吳鎮 嘉慶十六年十二月署(1812/1)。
33、林得震 嘉慶十八年三月以臺灣教諭兼攝(1813/4)。
34、白奇馨 嘉慶十八年十月任(1813/11),嘉慶十九年三月調署彰化教諭(1814/5)。
35、張鳳翔 嘉慶十九年三月由安溪訓導調任(1814/5)。
36、林得震 嘉慶二十年二月又以臺灣教諭兼攝(1815/3)。
37、石亦琮 嘉慶二十年十一月由安溪訓導調任,嘉慶二十五年任海澄教諭(1815/12)。
38、謝代壎 嘉慶二十四年四月署(1819/5)。
39、王承緯 道光元年二月任(1821/3)。
40、謝代壎 道光四年三月署(1824/4)。
41、林廣顯 道光四年八月由清流訓導調任(1824/10),道光五年七月調署鳳山教諭兼署鳳山訓導(1825/8)。
42、李開 道光五年七月以臺灣教諭兼攝(1825/8)。
43、林廣顯 道光六年三月由署鳳山教諭兼署鳳山訓導囘任(1826/4),道光六年五月以疾卒於任(1826/6)。
44、林早春 道光六年六月以臺灣府訓導兼(調? )署(1826/7)。
45、劉烈 道光七年五月由龍溪訓導調任(1827/6)。
46、施繼源 道光十一年由侯官訓導調任(1831),道光十五年陞任光澤教諭(1835)。
47、陳贊平 道光十六年由安溪訓導調任(1836)。
48、魏本唐 道光十九年由永安訓導調任(1839),道光二十三年陞署臺灣教授(1843)。
49、林清瑞 資料未記載 50、陳景蕃 道光二十五年由汀州府訓導調任(1845)。
51、陳煥 咸豐四年二月在任(1854)。
52、何軒年 咸豐年間由漳州府訓導調任 53、魏緝熙 資料未記載 54、楊廷瀛 光緒十五年五月署(1889/6)。
55、施天鈞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由宜蘭訓導調署(1890/12),卒於任(1891/2)。
56、王藍玉 光緒十七年正月代理(1891/2)。
57、吳逢清 光緒十七年二月署(1891/3)。
58、郭鶚翔 光緒十七年由署臺灣教授調任十月到任(1891)。
59、楊克彰 由署苗栗訓導調任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