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腫脹】
積水者,五積在腹,結化為水也。
驚水者,重疊受驚,心火燥濕,過飲停蓄也。
然水氣而脈浮大滑實者生,以其在表,而未大虛也。
沉細虛微者死,以其在裡而虛極,兼之陽虛,則不能化陰也。
有脾胃受濕,不能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者,此名濕腫。
有濕毒並諸毒瓦斯停留胃脘,是以入腹作痛,此名毒瓦斯腫也。
有傷寒下之太早,是以乘虛入腹而作腫者,此名傷寒腫也。
更有虛腫者,凡諸大病之後,氣血兩虛,中氣不固,皆能外浮而為腫,晨起面浮,午後足腫。
若元氣未耗,宜急養胃調脾,則腫不治而自退。
其水腫者,脾虛受濕,是以榮衛留止,脾失健運,肺失輸降,水氣上侵,目窠浮腫,腹大而白,足經皆腫而如冰,手按成窟而即起,光腫如泡者也,失治則皮爛水流。
若遍體成瘡者,皆可治,虛陷者危矣。
更有十種水之分,如氣短不得臥者,為心水;
兩脅緊痛者,為肝水;
大便騖溏者,為肺水;
四肢苦重者,為脾水;
腰痛足冷者為腎水;
口苦咽乾者為膽水;
乍虛乍實者大腸水;
腹急肢瘦者膀胱水;
小便閉澀者為胃水;
小腹急滿者小腸水;
更有氣聚膀胱,而致陰囊亦腫者,總而論之,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為水穀之海,虛則不能傳化,是以泛濫,反得浸潰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氣留於臟而為脹,水溢於皮膚而為腫。
宜先益氣補中,切勿徒投滲泄。
鼓脹者,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形如鼓脹,色蒼黃,腹筋起,又名單鼓。
外雖堅滿,中空無物,脹滿者,心腹痞脹,噎氣妨食,氣短煩渴,面黃皮薄而光,肢瘦肌栗而咳,溲短便閉,此乃脾虛之甚,治宜大補中氣,佐以行濕,或補中益氣,金匱腎氣,兼而服之。
膚脹者,脾胃卒傷,風寒陡感,濕氣泊流,周身盡腫,按其腹 而不起,倦言懶食,吞酸惡心,治宜燥濕和中。
然氣虛而腫者,名曰氣蠱。
血虛而腫者,名曰血蠱。
榮衛俱虛者,名曰氣血蠱。
凡腫先起於腹,而散於四肢者可治。
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並鼓脹而腹有青筋,脹滿而大便滑瀉,面青作喘者,單腹脹而面目手足硬者,唇黑腫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平傷脾,足心平傷腎,背平傷肺。
男從足腫而上,女從身腫而下、或肉硬,或手掌平外腎脹極,囊莖腫腐,臍間青黑,喘促煩渴,身浮青紫,或身似枝色,偏膚生斑,自利畏食,唇縮枯澀,小便不禁,及起紫黑斑點,漸若雲片者,並皆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