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口唇病合參(附呵欠)】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
若門戶小,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故肝熱口酸,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脾熱口乾,肺熱口辛,腎熱口咸,胃熱口淡或口臭。
更有因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倘事或膽不決則害怒,膽汁上益而口苦。
有脾胃氣弱,水乘土位,而口酸者;
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然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
更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不能斂納下焦陰火,被逼上炎,以致虛陽口瘡。
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游行無制,舌破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東加附子治之。
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所害不止口瘡矣。
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
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
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
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
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
發熱作渴吐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
日晡發熱,或熱從小腹起,陰虛也。
用四物參朮五味麥冬不應,則用加減八味丸。
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涌泉穴。
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淺!
或問虛寒何以生口瘡,而反用附子理中耶?
蓋因胃虛穀少,則所勝者,腎也。
水氣之逆而承之,反為寒中,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
《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薑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則接引退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