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全集卷三十一(余毒門)】
夫痘順者,其本疏,其毒微,自然易出易靨而無余毒。
險者,其本密,其毒盛,自然難出,雖靨而有餘毒逆者,或陷伏,或倒靨,幸賴脾胃素強,調治又早,是以症雖得痊而余毒未盡,因乃發而為病,多犯疥癰,目赤,痘毒,藉此消除,故凡痂落而口不渴,身體元熱,大小便調,腹中無痛,精神漸壯,飲食漸加,痂瘢紅潤者,此無余毒也。
若身熱而渴,譫語驚搐,六脈浮洪。
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堅秘,精神昏憒,痂瘢赤紫,四肢倦怠,飲食減少者,此有餘毒伏藏也,便須審其表裡虛實,及陽虛陰虛而加治之。
然至痘瘡之後,則內外俱虛,最要避寒暑,戒先澡,以養其表;
節飲食,遠房室,以養其裡。
倘表裡失調,榮衛氣逆,皆可成癰成痘,豈必待因於何毒!
故毒者,偏陰偏陽,勝之所致,豈真有形惡劣之謂歟!
又不可因虛而概用溫補,蓋靨後原宜清解余毒,但不可太用清涼,蓋氣血大虛痘癰治法,先宜審氣而論虛實,察部位而加引經以治,如頭加白芷、升麻、川芎:上身倍加桔梗;
手加薄荷;
腰加桂仲;
腿膝加牛膝、木瓜,是其略也。
若氣實能食,大便堅者,則用排毒散以疏利之,食小氣虛者,則十宣散之類,以托裡之。
毒淺而小者,則用小柴胡湯,加減服之,外用拔毒膏以貼之,此治腫瘍之法也。
若已成腫,則審其毒之重輕,或氣或血之虛弱,宜解毒而補托之,潰而成膿未破者,則用針以決去其膿,勿使內潰。
如已潰破者,則一十全大補湯主之,兼略解余毒,此治潰瘍之法也。
然氣血易凝滯於溥曲之所,故痘毒多發於手肘腕處,足膝 中。
其在手腕者,屬太陰肺,在足 在者,屬太陰脾,並宜解毒內托散主之。
然癰由於痘,而痘為陽毒,故謂痘癰;
多是實毒血熱,所以多用清熱涼血為主,然亦有氣血虛寒,元神弱者,而用涼血敗毒、必致成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
故貴合宜而用,藥不執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