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傷寒論】
夫人之有生者,皆精氣神具備而成之也。
少年遇事敏捷,老大應物模糊,亦精氣神之強弱殊之。
其間盛衰修短,疾病安危,總不外此三者,故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試思人之能行能立能坐,及能運用持重,高聲大語,皆賴一氣為之。
假氣一弱,則行立坐臥、持重言語者無力矣。
設遇外邪,乘虛而襲,正氣愈傷,身益野狼狽,不能起床矣。
氣足而神生,氣弱而神困矣。
氣化而精生,氣虛而精散矣。
《經》曰: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要知外邪之觸,必乘正氣之虛。
治之者,乘其表邪初客,急為疏解,使無深入以傷於裡,繼以調和之劑,則表邪散而中氣和,自可相安無恙。
若外感少,內傷多,只須溫補,不必發散,正氣得力,自能推出寒邪。
蓋元氣極虛之人,雖即微邪,易能感受,惟助正氣一旺而健行,則微邪不攻而自退。
若罔顧正氣之虛,而徒以逐邪為事,則元氣轉傷,猶迫良民而為寇,即微邪,反乘虛伏匿而為病矣況有毫無外感,因勞而發熱者,謂之勞發,只須補中,尤忌疏解。
即有頭痛、惡風、口渴等症,殊不知頭痛者,非虛火上浮,即血虛作痛也。
惡風者,陽虛不能衛表也。
口渴者,臟腑津液不足,或腎虛引水自救也。
以脈消息,病無遁情,不論浮沉大小,但重按無力,便非實症,奈何泥於上古多歧、傳經支離等語,凡有發熱頭痛,即用古方太陽經藥,重加發散,津液耗亡,欲不口喝發熱其可得乎!
復謂陽明經症見矣。
忍餓以虛其裡,疏散以虛其表,化源之機既絕,陰道之消爍日深,欲不脅痛、耳聾,其可得乎!
復謂少陽經症見矣。
芩柴和解之劑一投,引邪深入之害實大,以致脾虛氣弱,欲不腹滿嗌干,其可得乎!
復謂太陰經症見矣。
重為峻攻其裡,脾陰愈耗,欲不口乾大渴、便秘、煩躁,其可得乎!
復謂少陰經症見矣。
寒涼峻利之藥一投,肝腎之陰愈槁,欲不煩滿舌卷囊縮,其可得乎!
尚謂厥陰經症見矣。
不知種種症侯,皆由調治失宜,以令邪氣日深,正氣日消所致,直至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乃認虛寒,方議溫補,已無及矣。
故古人傷寒類方,初則麻黃、葛根、柴胡等湯,繼則調胃、大小承氣,未列回陽救急湯、溫經益元等湯,重用參、 、薑、桂、朮、附,以追失散之元陽。
殊不知寒涼久進,熱藥難溫,克削久投,補藥難挽,奈何後人不詳此旨,徒遵上古證治真傷寒之舊例,引治今人稟賦虛弱者之類同,凡遇本元虛損,發熱、口乾、煩躁,正氣不足之症,以作外邪深入有餘之治,縱得苟延殘喘,而不至精神消耗殆盡者未之有也。
蓋古人傳經等論,不過明為寒邪,自陽及陰,由表入裡,然邪之所湊,豈有定位!
況陰陽相關,表裡輸應,表病不解,裡亦隨病,陽病不除,陰亦隨傷,此表裡陰陽本氣為病之必然,豈必待有邪傳處所致乎!
故始或因外邪感襲者,亦有之,然繼則累及陰陽本氣自病矣,故名傷寒,夏云病熱。
傷寒者,已往之病原,病熱者,現下之實害,寒既為熱,則所傷之寒早已消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