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藥川源論】
元精生於腎,仙家借腎府為發生之地,不是用腎,乃向腎中作用。
此腎為產藥川源也。
人或不知,即謂兩腎中間別有一穴,真陽伏藏於內,修丹但用真火,逼出這點真陽以為用耳。
豈知身中所有,皆後天渣滓之物,仙家不用。
若果有元氣伏於一穴之內,亦是渣滓矣。
故經曰:水者,大丹之根源也。
天一生水,其位在北,其卦為坎,乃吾身藥物所產之處也。
夫元精生於腎,使非靜翕則不能生,故作丹必心氣下交於腎,腎含受而翕聚之,然後能成變化而生元精也。
心氣下交,只是凝神入氣穴耳。
凝者非凝聚也,夫神至靈至妙,潛天潛地,如何凝聚得?
但息念而返神,神返於心而不外馳,則氣亦返於身,漸漸沉入於氣穴矣。
氣果有穴乎?
葆真子曰:人之元陽真氣,散於四肢百骸之間,為視聽言動之用,豈有區區藏伏一穴之理?
若指一處而注想之,終必成疾,修丹者不可泥於凝神入氣穴之言也。
此金丹大道,唯借腎為發生之地,以其為氣之會、故曰氣海;
以其深而在下,故曰氣穴;
以其為金華所生,故曰華也。
作丹只要氣沉到此處,非用魂注想之謂也。
元太虛曰:凝神入氣穴之法無他,只是收視返聽、回光內照而已。
夫回光內照,非執著所在而用意觀照之也,不過靜虛以返神於內。
其實觀無所觀,照無所照,而亦未嘗不觀照也。
下手之功何如?
訣曰:專處致柔,在乎忘情識。
忘情識之捷,在乎心息相依。
心息相依。
則情識不期忘而自忘矣。
是息也,出入有聲謂之縱,出入不盡謂之滯,往來頻促謂之喘,不縱不滯不喘,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庶乎心息相依自然矣。
然舍「調」之一字,其奚以?
或上機之士,但覺念起,即用調息,略照一照,無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
如以意照之,則累照者多矣,又須加一忘字。
蓋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
當照之時,纖塵不染,未嘗不忘,其忘乃真照也。
或有隨照而昏散者,因平日千思萬慮,紛擾之甚,宅無一主,一旦驟然收拾,把持不定,故隨照隨亂也。
治之如何?
才覺妄動,即融妄歸真,歸之豈外於忘照這些工夫耶?
此正動靜之機,神一出即收回之說盡矣。
使照之而不勝,不可強制,且去應事以遣之,亦不可隨亂而流,俟其平和,即忘之照之也。
夫修煉至此,又豈有他術哉?
只是采取先天之氣,以為金丹之丹也。
張紫陽曰:采者,采真鉛於腎府;
取者,取真汞於心田。
鐘離師曰:腎中藏伏父母之真氣,所謂鉛也。
鉛中有真一之水,曰鉛中銀。
腎氣傳肝氣,肝氣傳心氣,心氣自涵而為液,所謂砂也。
液中有正陽之氣,曰砂裡汞。
傳行之時,以法制之,使腎氣不走失,氣中采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陽之氣。
蓋不采而采,采而不采,不取而取,取而不取。
陳虛白所謂身心不動為采藥也。
至如火候、藥物,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
白玉蟾師曰: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氣即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馭氣而成道也。
夫修煉而至於成道,則神氣渾融,嬰兒顯象。
嬰兒者,即我一靈真性,純陽不雜耳。
白玉蟾師又曰:人但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精純氣謂之純陽。
仙家只是教人養神,因人迷溺嗜欲,不能一刀兩段,故設為長生之說以誘之。
人貪長生乃肯去做,一心修煉養氣,其實借煉精煉氣以系此心,養得元神靈妙,非是元神之外,精氣別結一個嬰兒也。
然必靜虛之極,無我之至,始得脫胎神化。
李清庵曰: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
旨哉!
旨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