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夷】
①[yíㄧˊ]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
“荑”的被通假字。
1.我國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對東部各族的總稱。
亦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族。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
『孟子·梁惠王上』:“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近代亦以稱外國。
淸林則徐『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自結之後,查驗他國夷船,皆已絶無鴉片。”
淸左宗棠『請拓增船炮大廠疏』:“此次法夷犯順,遊弈重洋,不過恃其船堅礮利。”
2.古代鋤類農具。
『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尹知章注:“夷,鋤類也。”
3.平坦。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
唐韓愈『將歸贈孟東野房蜀客』詩:“潁水淸且寂,箕山坦而夷。”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衆。”
4.引申爲太平,平靜。
晉葛洪『抱朴子·釋滯』:“世道夷則奇士退。”
5.平和,平易。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內外完好,色夷氣淸,可畏而親。”
『新唐書·賀知章傳』:“性曠夷,善譚說。”
6.引申爲平常;
通常。
參見“夷禽”。
7.討平。
『逸周書·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夷定天下。”
唐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臣伏見陛下自即位以來,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
8.鏟平;
削平。
『逸周書·武稱』:“夷厥險阻。”
『漢書·揚雄傳上』:“斬叢棘,夷野草。”
唐韓愈『許國公神道碑銘』:“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
9.指破壞建筑物,使成爲平地。
『國語·周語下』:“是以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彛器。”
『史記·項羽本紀』:“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
柯靈『春節書紅』:“在‘一二·八’戰爭中,閘北的三義里夷爲平地。”
10.誅滅;
屠殺。
『史記·趙世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後漢書·班固傳』:“草木無餘,禽獸殄夷。”
李賢注:“夷猶殺也。”
唐韓愈『烏氏廟碑銘』:“事發,族夷,尙書獨免。”
『醒世恒言·隋煬帝逸遊召譴』:“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曹禺等『膽劍篇』第一幕:“你就滅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殺盡當地的老小。”
11.傷;
傷害。
『易·明夷』:“夷於左股。”
孔穎達疏:“夷於左股者,左股被傷。”
『孟子·離婁上』:“父子相夷則惡矣。”
唐柳宗元『曹溪大鑑禪師碑』:“厖合猥附,不夷其高。”
12.引申爲創傷。
『後漢書·張酺傳』:“前郡守以靑(王靑)身有金夷,竟不能舉。”
李賢注:“夷,傷也。”
13.安放,陳列。
皆對屍體而言。
『禮記·喪大記』:“男女奉屍夷於堂。”
孔穎達疏:“夷,陳也。
小歛竟,相者舉屍將出戶,往陳於堂。”
參見“夷牀”、“夷槃”、“夷衾”。
14.儕輩;
同輩。
『禮記·曲禮上』:“醜夷不爭。”
鄭玄注:“醜,衆也。
夷,猶儕也。”
『史記·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
司馬貞索隱引如淳云:“等夷,言等輩。”
『明史·湯和傳』:“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爲下。”
15.等同;
平列。
三國魏曹植『武帝誄』:“以寬克衆,每征必舉……功夷聖武。”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苟削丹書得夷平民,則塵洗天波,謗絶衆口。”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沙門既證聖果,心夷生死,雖入鑊湯,若在淸池。”
16.見“夷俟”、“夷固”。
17.喜悅。
『詩·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毛傳:“夷,說也。”
孔穎達疏:“言其必大悅也。”
『楚辭·王褒〈九懷·陶壅〉』:“道莫貴兮歸眞,羨余術兮可夷。”
王逸注:“夷,喜也。”
晉陸機『招隱』詩:“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18.大。
『詩·周頌·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朱熹集傳:“夷,大也。”
馬瑞辰通釋:“『說文』:夷,從大從弓。
古夷字必有大訓,降福孔夷,猶云降福孔大耳。”
19.貶低;
降低。
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柳侯爲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
宋蘇軾『南省說書十道·問〈小雅〉周之衰』:“其愈削而至夷於諸侯者,在乎『王·黍離』。
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舊制一廢難復』:“至若制誥兩房中書官,初本內閣僚佐,今已夷爲屬吏。”
20.衰微,衰落。
唐韓愈『楚國夫人墓志銘』:“莫尊於母,莫榮於妻;
從古迄今,孰盛與夷?”
淸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七』:“夏之既夷,豫假夫商所以興,夏不假六百年矣乎?
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興,商不假八百年矣乎?
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
21.發語詞。
『周禮·秋官·行夫』“使則介之”漢鄭玄注:“使謂大小行人也。
『故書』曰:‘夷使。’
鄭司農云,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
玄謂‘夷’發聲。”
參見“夷考”、“夷屆”。
22.相傳黃帝時始造鼓者。
『世本·作』:“夷作鼓。”
張澍補注:“夷即黃帝次妃彤魚氏之子夷鼓,其名鼓,以其作鼓。”
23.古國名。
在今山東省即墨縣西。
『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
24.通“彛”。
『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
鄭玄注:“夷,讀爲彛。
『周禮』:‘春祠夏禴祼用雞彛鳥彛。’”
『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彛”『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
25.姓。
戰國時有夷之。
見『孟子·滕文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