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堵】
①[dǔㄉㄨˇ]
[『廣韻』當古切,上姥,端。]
亦作“鍺”。
亦作“陼”。
1.古代筑牆的計量單位名。
古以版筑法筑土牆,一版之長,五版之高,爲堵。
『詩·大雅·緜』:“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鄭玄箋:“五版爲堵。”
『公羊傳·定公十二年』:“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
鄭玄注:“環堵,面一堵也。”
按,一版(板)之長爲多少,諸說不一。
一般謂長高各一丈爲一堵。
參閱『說文解字·土部』“堵”字段玉裁注。
2.泛指牆。
『莊子·盜蹠』:“爲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
成玄英疏:“堵,牆也。”
晉張載『七哀詩』:“園寢化爲墟,周墉無遺堵。”
淸魏源『岱谷徂徠』詩:“行行靡所向,山勢圍成堵。”
郭沫若『前茅·暴虎辭』:“樓頭觀者人如堵。”
3.謂居處。
唐柳宗元『非國語上·輕幣』:“君得以有其國,人得以安其堵。”
4.阻擋;
堵塞。
淸魏源『聖武記』卷七:“哨臺以守望,礮臺以堵敵。”
『紅樓夢』第四六回:“你如今這一來,可遂了你素日心高智大的願了;
又堵一堵那些嫌你的人的嘴。”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心里突然象堵上了一塊鉛板。”
5.憋悶;
不舒暢。
老舍『龍須溝』第二幕第一場:“我要不跟趙大爺說說,心里堵得慌!”
6.量詞。
用於整段的牆。
唐張祜『遊天台山』詩:“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這一堵粉牆兒低,這一帶花陰兒密。”
巴金『家』十四:“穿過這涼亭又是一堵粉白牆壁,左角有一道小門。”
7.將編鍾或編磬十六枚懸於一虡之稱。
『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鍾磬,半爲堵,全爲肆。”
鄭玄注:“鍾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
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賈公彦疏:“堵者,若牆之一堵。”
孫詒讓正義:“單縣鍾或磬一虡十六枚者,幷是‘半爲堵’也。”
8.姓。
春秋時鄭有堵叔。
見『左傳·僖公七年』。
堵②[zhěㄓㄜˇ]
[『廣韻』章也切,上馬,章。]
水名。
堵河,在湖北省西北部,是漢水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