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坌】
①[bènㄅㄣˋ]
[『廣韻』蒲悶切,去慁,幷。]
1.塵埃。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及取看,盈其箱笥,沒於塵坌。”
金元好問『戊戌十月山陽雨夜』詩之二:“霏霏散浮煙,靄靄集微坌。”
2.謂塵埃飛揚。
唐張讀『宣室志·智空』:“忽大風雷若起於禪堂,殷然不絶,燭滅而塵坌,晦黑且甚。”
『新唐書·郭子儀傳』:“嗣業率回紇從後擊,塵且坌,飛矢射賊……僵屍相屬於道。”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耿先生』:“先生自投於熾炭中,灰埃坌起,徐以炭周覆之。”
3.塵埃等粉狀物粘著於他物。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王乃下令,宜以沙土坌此異人。
時羅漢身蒙沙土,餬口絶糧。”
唐元稹『說劍』詩:“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塵垢。”
『舊五代史·梁書·高劭傳』:“劭伺守者稍惰,佯爲乞食者,過危垣,取殍者衣,坌身易服,得佗兒抱之行,出東郊門。”
4.紛繁。
『逸周書·常訓』:“困在坌,誘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
朱右曾校釋引丁嘉葆曰:“言法令繁多,所以致困。”
5.聚集;
積聚。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石橋圖』:“忽於破甕內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觸而塵起,涿視之,乃畫也。”
6.湧出貌。
唐康騈『劇談錄·說方士』:“是夕有聲如雷,銀液坌然而湧。”
宋蘇洵『老翁井銘』:“有泉坌然出於兩山之間,而北附右股之下。”
淸紀昀『烏魯木齊雜記』:“博克達山有龍湫,初苦田水不足,遣使祀之,即坌溢。”
7.幷;
一起。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登陂陀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
顏師古注引張揖曰:“坌,幷也。”
唐劉禹錫『楚望賦』:“四垂無蔽,萬景坌入。”
宋沈遘『和江隣幾送文丞相還遊普安院』詩:“幽趣坌來會,俗紛頓可推。”
8.笨,不靈巧。
元王仲元『普天樂·春日多雨』曲:“樽前扮蠢,花間塑坌,席上粧憨。”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我勸你言詞休記恨,減了些性粗性蠢,則要你粧癡粧坌。”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我身子坌,果然下去不得,我只在上邊吊著繩頭,用些坌氣力罷。”
9.粗劣。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一折:“您穿的是輕紗異錦,俺穿的是坌絹的這粗紬。”
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一折:“我無福穿輕羅衣錦,有分著坌絹麄紬。”
10.方言。
刨;
翻土。
『中國歌謠資料·山歌』:“公公在家西坌蘿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