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創】
①[chuānɡㄔㄨㄤ]
[『廣韻』初良切,平陽,初。]
“戧”的今字。
“創”的繁體字。
1.創傷。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史記·蕭相國世家』:“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北史·張定和傳』:“從上柱國李充征突厥,先登陷陣,虜刺之中頸,定和以草塞創而戰,神氣自若。”
『續資治通鑑·宋眞宗咸平三年』:“柳中流矢,裹創而戰,衆皆披靡。”
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因爲不過是‘扭’而已矣,所以大創是沒有的,僅僅喘著氣。”
2.傷害。
『韓非子·大體』:“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
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駿,同俊。
此謂搴旗之勇士不賊害其命於戰陣也。”
『漢書·薛宣傳』:“宣子況爲右曹侍郞,數聞其語,賕客楊明,欲令創咸面目,使不居位。”
顏師古注:“創謂傷之也。”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此術士道雖淺,創之過甚,恐他術士來報復。”
3.砍;
劈。
淸魏源『〈海國圖志〉敘』:“鈎稽貫串,創榛闢莽,前驅先路。”
『紅旗渠頌·石匠之歌』:“什么樣的硬石他都能創下來。”
4.通“瘡”。
『禮記·曲禮上』:“頭有創則沐。”
『宋書·索虜傳』:“將士眼皆生創,死者太半。”
『新唐書·獨孤郞傳』:“文宗初,遷工部侍郞,出爲福建觀察使,創發背卒,贈右散騎常侍。”
創②[chuànɡㄔㄨㄤˋ]
[『廣韻』初亮切,去漾,初。]
亦作“刱”。
亦作“剏”。
亦作“剙”。
“創”的繁體字。
1.始造。
『漢書·敘傳下』:“叔孫奉常,與時抑揚,稅介免胄,禮義是創。”
顏師古注:“創,始造之也。”
唐白居易『達聰明致理化策』:“此皆我烈祖所剏,累聖所奉。”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天喩』:“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
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敬德公,這位起家立業的祖先創下了一條規矩。”
2.初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蹕於此。”
淸嚴有禧『漱華隨筆·人輿』:“張弘靖以宰相鎮幽州,用人輿出入。
將士創見駭怒。”
3.建造。
『新唐書·李昭德傳』:“武后營神都,昭德規創文昌臺及定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
宋周密『武林舊事·湖山勝槪』:“南園,中興後所剙。
光宗朝賜平原郡王韓侂胄。”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女』:“日已西下,君姑止此。
我相佳地,暫創一室,以避虎狼。”
4.撰寫;
創作。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有劉三復者,少貧,苦學有才思……德裕試其所爲,謂曰:‘子可爲我草表,能立就,或歸以創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張服其言,悔之,乃宛謝諸生,但爲創詞而去。”
5.超出;
擴大。
宋葉適『蔣公墓志銘』:“臣欲擇朝士曉暢民事者,先於一路考財賦所從,孰經常,孰橫斂,某創支,某定例。”
金王若虛『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明年,河復,本觀殿宇頽毀且盡。
師次第繕完,尋復一新,而增創者幾倍。”
『元典章·朝綱一·政紀』:“今後除重事幷剏支錢糧必合咨稟者,議擬咨來·其餘公事應合與決者,隨即從公依例與決。”
6.懲治;
警戒。
『書·益稷』:“予創若時。”
孔傳:“創,懲也。”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四:“不於此輩創一警百,而懲噎廢食,亦復何官不可廢,何事不可已耶?”
7.同“闖”。
多見於俗文學作品。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喒正是低著頭往虎窟龍潭創,却正是合著眼去那地網天羅裏撞。”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我何玉鳳從十二歲一口單刀創了這幾年,甚麽樣兒的事情都遇見過。”
8.通“愴”。
參見“創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