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痰(第十九)】
有濕、有熱、有寒、有風、有老、有食積。
脈浮當吐,膈上痰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出,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於舍,舍空則痰入也;
痰入在舍,而拒其神,神不得而歸焉。
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
濕痰蒼、白朮類;
熱痰青黛,芩、連類;
寒痰二陳類;
風痰南星、白附類;
老痰海石、栝蔞類;
食積痰神麯、麥?類。
氣實痰熱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者,難治。
在上膠固稠濁者,必用吐。
吐法多用芽茶、齏汁、薑汁、醋少許,蘆瓜蒂散少許,加桔梗、防風、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又法用附子尖、桔梗、蘆人參、瓜蒂、藜蘆。
砒不甚用,非危急不用,艾葉、末茶此皆自吐,不用手法,但藥、但湯皆可吐也。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於不透風處行此法,用蘿卜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渣,入少油與蜜,燉至半溫服,以鵝翎探吐之。
鵝翎浸以桐油,卻以皂角水洗去油,晒乾方用。
又蝦汁吐法亦好。
吐不止,須用解藥,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解瓜蒂,水與甘草總解。
凡人身結核,不紅、不痛、不作膿,皆痰注也。
病患諸藥不效,關脈伏而大者,痰也。
眼胞、眼下如煙熏黑者,亦痰也。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相制藥消之。
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法也。
許學士云:用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有效,痰挾血遂成窠囊。
痰病久得澀脈,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二陳東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胸膈寬。
內傷挾痰,必用參、?、白朮之類,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之類,虛甚者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外證為多;
或成塊吐咯不出,兼郁者難治。
濕痰多軟,如身倦體重之類。
風痰多見奇證。
食積痰,必用攻兼;
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之。
因火盛逆上者,以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
中氣不足,則加白朮、人參,然後治痰。
痰之為物,在人身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無所不之,百病中多有兼此者,世所不識。
脾虛者,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東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氣。
凡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不可盡攻;
若攻之,盡則愈虛也。
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東加梔子。
黃芩、黃連之類。
痰結核在咽,喉開燥不能出者,化痰藥加咸味軟堅,栝蔞、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風硝、薑,蜜丸噙。痰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非薑汁、竹瀝、荊瀝不可治。
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
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痰。
重者吐之,輕者用栝蔞輩,氣實必用荊瀝。
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用韭汁冷凍飲料三、四酒盞,必胸中煩躁不寧,無妨,但服後即愈。
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內,勿入煎藥。
黃芩能治痰熱,以易降火也。
枳實瀉痰,能衝牆壁。
天花粉大治膈上熱痰。
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
栝蔞、滑石大治食積痰,洗滌臟腑。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亦治喘嗽心痛。
粥丸薑湯下三十丸。
小胃丹能損胃氣,食積痰者,用之不宜多服。
治濕痰方:黃芩、半夏、香附、貝母,若加栝蔞、青黛,能治熱痰,作丸服。
痰之清者,二陳湯之類,凡治風痰,必用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僵蠶、豬牙皂角之類。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蒼朮、黃芩、半夏、香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南星(一兩) 半夏(二兩) 蛤粉(三兩) 上為末,蒸餅丸,青黛為衣。
治陰虛,內多食積痰方:真川芎(七錢) 黃連 栝蔞仁 白朮 神麯 麥芽(上各一兩)
青黛(五錢) 人中白(三錢) 上為末,薑汁蒸餅為丸。
竹瀝治膈間有痰,或顛狂,或健忘,或風痰,亦能養血,與荊瀝同。
小胃丹治濕熱痰積,兼治白帶,用甘遂以水濕面為衣,長流水煮令面透,再用水洗,晒乾,大戟以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晒乾,芫花好醋拌勻,過一宿,瓦器內炒,不住手攪,炒令黑色,不要焦了。
大黃紙裹,水濕,灰火煨,勿令焦,去紙切焙乾,再以酒潤炒,令熱倍前藥,黃柏炒倍大黃,各研秤末,用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二丸。
又方:甘遂、大戟減三分之一,朱砂為衣,名辰砂化痰九。
痰方:南星、半夏(各一兩),蛤粉(二兩),專治濕痰。熱加青黛,濕加蒼朮,食積加神麯、麥?、山楂。
又方:黃芩、香附、半夏、栝蔞、貝母、青黛,末之,粥丸。
治食積痰火,又能大瀉胃火,軟石膏細末,酷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
青礞石丸:解食積,去濕痰,看病冷熱虛實,作湯使,青礞石(半兩,依法 ) 半夏(七錢) 南星 茯苓 片芩(各半兩)
法制硝(三錢) 以硝共蘿卜水煮化,去蘿卜,以綿濾過,令結風化,末之,面糊丸。
一加蒼朮、滑石。
又方:半夏(二兩) 白朮(一兩) 茯苓 陳皮(各七錢半) 黃芩 礞石(各半兩) 風化硝(二錢)。 痰喘方:皂角灰(半兩) 海粉 蘿卜子(蒸) 南星(用白礬一錢半泡湯晒乾各一兩) 栝蔞仁(一兩) 上末之,薑蜜丸,噙化。
又方:南星、半夏、杏仁、栝蔞、蘿卜子、青黛、香附,曲糊丸。
清金丸去肺火,下膈上熱痰,與清化丸同用,以黃芩炒末,水丸。
清化丸方,苦能燥濕熱,輕能治上,專治熱嗽,及治咽痛。細末,以醋調敷咽喉間。
用燈籠草葉炒末,蒸餅丸。
茯苓丸治痰,半夏(四兩) 茯苓(二兩) 枳殼(一兩) 風化硝(五錢)治郁痰,白僵蠶、杏仁、栝蔞仁。
訶子、貝母、五倍子。
導飲丸:吳茱萸(制三錢) 茯苓(一兩) 黃連(五錢) 滑石(七錢半) 蒼朮(一兩半甘水浸),上末之,曲糊丸,每服百丸,薑湯下。
白玉丸,江子(三十個)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為末,皂角仁浸濃汁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
栝蔞丸:治食積,痰壅滯喘,栝蔞仁 半夏 山楂肉 神麯(各等分) 上為末,以栝蔞水丸,薑湯入竹瀝,下二十丸。
又方:半夏(一兩) 蒼朮(二兩) 香附(二兩半) 黃芩 黃連 栝蔞(各一兩) 上末之,曲糊丸。
清膈化痰方: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黃柏(五錢) 山梔(五錢)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曲糊丸。
搜風化痰丸:人參 僵蠶 槐角子 白礬 天麻 陳皮(去白) 荊芥(一兩) 半夏(四兩薑汁浸) 辰砂(半兩) 上末之,薑汁炊餅丸,陰乾,辰砂為衣,薑湯下四十丸。
墜痰九:治痰飲效。
枳實 枳殼(半兩炒去穰) 黑牽牛(半斤,取頭末) 豬牙皂角(二錢酒炒) 明礬(三錢,飛一半) 朴硝(三錢,風化為末) 上末之,用蘿卜汁丸,每服四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次則有痰。
治濕痰:蒼朮(一錢)
白朮(六錢) 香附(一錢) 酒白芍藥(二錢) 上末之,炊餅丸。
治肥人濕痰:苦參 半夏(各一錢半) 白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 上作一服,薑三片,入竹瀝與水共一盞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治上焦風痰:栝蔞仁 黃連 半夏 豬牙皂角(各等分),上末,薑汁炊餅丸。
治痰氣:片黃芩 陳皮 半夏(各五錢)
白朮 白芍藥(各一兩) 茯苓(三錢) 上為末,薑汁炊餅丸。
祛風痰,行濁氣:防風 川芎 牙皂 白礬 鬱金(各一兩) 赤白蜈蚣(各一條) 上末之,炊餅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食前茶清湯下,春以芭蕉湯探吐痰。
利膈化痰丸,治胸膈痰氣最妙:貝母 半夏(各半兩) 天南星 蛤粉(各一兩) 栝蔞仁 香附(各半兩),童便浸,以上並為細末,上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生薑汁,炊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晒乾,每服五十六十丸。
清痰丸專主胸中痰積,一云專主中宮痰積:烏梅(五錢) 枯明礬(五錢) 南星 半夏(各一兩) 黃芩(五錢) 蒼朮(五錢) 神麯(一兩) 棠 (一兩) 青皮 陳皮(各五錢) 香附(一兩) 滑石(炒五錢) 干生薑(一兩) 枳實(一兩) 上為末,炊餅丸。
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脈緩而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稍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若與風藥至春深必死,此大虛證,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
與黃?、人參、當歸身、芍藥、白朮、陳皮,濃煎作湯,使下連柏丸三十丸,服一年半,精力如少壯時。
連柏丸冬加乾薑少許,作令藥,余三時皆依本法。
連柏皆以薑汁炒為末,用薑汁糊丸。
一男子年近三十,濃味多怒,秋間於髀樞左右發痛,一點延及膝?,晝靜夜劇,痛處惡寒,口或渴或否。
醫與治風,並補血藥,至次春,膝漸腫痛甚,食漸減,形羸瘦,至春末,膝漸腫如碗,不可屈伸,其脈弦大頗實,率皆數短,其小便必數而短,遂作飲食痰積在太陰、陽明治之。
半夏(五錢) 黃柏(一兩酒炒) 生甘草梢(三錢) 蒼朮(三錢鹽炒) 川芎(三錢) 生犀角屑(三錢) 陳皮 牛膝 木通 芍藥(以上五錢),遇喧熱加條芩二錢,上為末,每服三錢重,與薑汁同研細適中,以水湯起令沸,帶熱食前服之,一日夜四次與之,半月後,數脈漸減,痛緩,去犀角,加牛膝、敗龜板半兩,當歸身尾半兩,如前服之。
又與半月余,腫漸減,食漸進,不惡寒,惟膝痿軟,未能久立久行,去蒼朮、黃芩,時夏月,加炒柏至一兩半,余依本方內加牛膝,春夏用梗,秋冬用根,惟葉汁用尤效,須絕酒肉、濕面、胡椒,中年人加生地半兩,冬加茱萸、桂枝。
一人面上才見些少風,如刀刮者,身背皆不怕冷,能食,脈弦,起居如常,先以川芎、桔梗、生薑、山梔、細茶,吐痰後,服黃連導痰湯。
外弟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且言伊芳亡兄生前事甚的。
乃叔叱之曰:食魚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詢其坐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語失倫,又多自責之言,兩脈皆弦數,予曰非鬼邪乃病也,但與補脾導痰清熱,數日當自安。
其家不信,以數巫者噴水而恐之,旬余而死。
一婦年五十余,夜多怒,因食燒豬肉,次早面脹不食身倦,六脈沉澀而豁大,此體虛,痰膈不降,當補虛利痰,每早服二陳加參朮大劑,服後探吐,令藥出,辰時後與三和湯三倍加朮二帖,至睡後服神丸七丸,逐其痰去牽牛,服至一月而安。
傅憲幕子,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水,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鬼邪,兩脈皆虛弦而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酸漿停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可安,與參、朮、陳皮、芩、連、茯苓,濃煎湯,入竹瀝薑汁與服,浹旬未效,眾尤藥之未對,予知其虛未回,痰未導,仍與前方加荊瀝,又旬而安。
一人陰虛有痰,神麯 麥芽 黃連 白朮(各一兩) 川芎(七錢) 栝蔞仁 青黛 人中白(各半兩) 上末之,薑汁擂,炊餅丸。
一人濕熱勞倦,新婚胸膈不快,覺有冷凍飲料,脈澀大,先多得辛溫導散藥,血氣俱傷。
蒼朮 半夏 白朮 陳皮(以上五錢) 白芍藥(六錢) 龜板(七錢半)
炒柏(一錢半) 黃芩(三錢) 砂仁 甘草(各一錢) 上末之,炊餅丸,食前薑湯下,四五十丸。
服後膈間冷痰未除,用小陷胸東加少茱萸作向導為丸服。
一人氣實形壯,常覺胸膈氣不舒,三一承氣湯下之,及與導痰之類。
一人食積,痰氣脾弱:貝母 連翹 麥芽 陳皮(各半兩) 南星 黃芩 白朮(各一兩) 萊菔子(二錢半) 上末之,炊餅丸。
一老人,嘔痰、胸滿、寒熱,因傷食起用二陳導飲,白朮補脾,柴胡、黃芩退寒熱,蒼朮解表寒,砂仁定嘔下氣。
一婦人舌上長起濃胎、並痛,心下時堅,陽明痰熱:黃柏 知母(俱蜜炙) 貝母各(二兩)
栝蔞 枳實 麥芽 薑黃 牛膝(各半兩) 為末,可留於舌上,再用白朮(二兩) 蓽澄茄 萊菔子 連翹 石膏(各半兩) 青子 風硝 升麻(各三錢),上末,炊餅丸服。
二陳治痰要藥,世多忽之,且平胃散為常服之藥,二陳湯反不可服乎?
但能隨證加減,用之無不驗。
世人貴耳賤目不特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