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3-1-24 06:06 編輯
【神奇的再生生物:渦蟲】
渦蟲的生態:
渦蟲雖然有時脆弱,當水溫太高時牠就會被溶化。
牠標誌著動物界的演化發展已開始由水生向陸生、由固著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生活過渡,因此在動物的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物的食泡先酸性後鹼性之變化現象,腸內沒有纖毛,藉肌肉之收縮使食物在腸中運行。
食泡內不能消化的殘滓,重新放回腸中,而與腸中不能被食泡攝取之碎片會合一起,積壓成固形物質,最後則由口部排出。
如果一個體飼養得很好,牠就能成長,然後將身體製為兩片而行無性生殖。
蟲體的咽後部先行延長,於是向後伸展,變為細弱,終至斷裂。
一、分類
渦蟲屬於扁形動物門,渦蟲綱,渦蟲屬。扁形動物(Platyhelminthes)為一群蠕蟲狀的動物,消化管僅具一個開孔,充口及肛門之用,在胃皮層及表皮層之間填滿了若干組織,計有肌肉層,結締組織以及生殖器官等,無體腔,亦無循環系統。
扁蟲類包括兩大類主要的動物寄生蟲吸蟲類(吸蟲綱Trematoda)和條蟲類 (條蟲綱Cestoda)。獨立生活的扁蟲(渦蟲綱Turbellaria),體積由0.1-600mm不等,分佈於淡水、海水或地面。渦蟲是唯一不用寄生的扁形動物。
二、型態特點
淡水渦蟲體多細長、柔軟而扁平。背面稍突,多黑色、褐色、紅棕色或乳白色,腹面稍平而色淺。
頭部一般呈三角形、截頂狀或弓形,頭的兩側往住伸出長短不一的耳突,頭部背面有2個黑色的眼點,有的種類限點多達數百個,生活於洞穴中的種類眼點退化或消失。
陸生渦蟲
渦蟲再生能力強,對半縱切開,可以各長出另一半,變成兩隻,橫切,沒頭的長頭,沒尾的長尾,又是兩條好漢,頭部切到中間,就變成兩顆腦袋囉!再生實驗常常拿來用,不過再生實驗用的是水生渦蟲啦!
陸生渦蟲消化管僅具一個開孔,吃喝拉撒通用,胃皮層及表皮層之間有肌肉層,結締組織以及生殖器官等,無體腔,亦無循環系,伸縮性強的很。
牠們不論陸生、水生對生活環境都是相當挑剔的,稍有污染,便無法生存,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
渦蟲相關研究:美國諾貝爾獎科學家Thomas Hunt Morgan(遺傳學家、現代遺傳學之父)於1903年發現渦蟲再生極性現象。
渦蟲再生「極性現象」,百年前就被發現但過程不明,京都大學以渦蟲實驗觀察再生成形過程,確認促進細胞分化蛋白質「刺蝟因子」,查明造出刺蝟因子在過程中結合成受體遺傳因子。
研究小組切除渦蟲頭尾嘗試阻碍遺傳因子機能,發現前後兩端都是長出尾巴。證實透過遺傳因子製造受體可控制渦蟲再生機制。
本次實驗可謂再生醫療臨床應用一大貢獻。
致力幹細胞再生器官移植的阿形清和教授說明:「脊椎動物也有刺蝟因子或此種遺傳因子存在,也就是說人類能再生可能性很高」。「當再生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先考慮決定身體極性遺傳因子再進行移植,應可避免發生癌化等病變。」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26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