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
右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痘瘡敷藥。
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寒水石(最多),白芷,草烏,大黃。
豬牙皂角,右為末,醋調敷之。
附錄,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燥,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傷寒證候類有之。
始發之。
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
有時氣傳染而得者。
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
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
或為竄眼禁牙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煩燥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
蓋謂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
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
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
解毒和中安表而已。
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
其或小兒氣實,煩燥,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輩,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
故前說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
慎之可也。
若小便赤少者。
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
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為當,虛者益之。
實者損之。
冷者溫之。
熱者平之。
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鬆耳。
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妄下則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體振寒耳。
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生。
錢氏云,黑陷青紫者。
百祥丸下之。
不黑者謹勿下,余知其所下者。
瀉膀胱之邪也。
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
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
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
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
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
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朱氏曰,瘡疹已發,未發,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又曰,瘡疹首尾皆不可下,用利藥則毒氣入裏,殺人以此觀之瘡疹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瘡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裏,瘡疹所發從裏出表,蓋毒根於裏,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
由是土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
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
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
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者得兼而已;
溫加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但小兒凡覺身熱證似傷寒,若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散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瘡痘已出則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 或快班散絲瓜湯;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麥門冬五苓散;
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湯,鼠粘子湯;
喘滿氣壅者。
麻黃黃芩湯;胸腹脹滿者,枳殼桔梗湯,二陳加枳殼湯;
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
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
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傅其身,厚傅其足,噴其衣服,併以厚綿蓋之。
若猶未也獨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或不用酒則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主之;
然而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
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
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然不旋踵而告變矣。
其壤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
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凡痘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凡痘瘡初欲出時,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凡痘瘡發熱之時,便宜惡實子為末,蜜調貼。
門上免有患眼之疾,近世小兒痘瘡,上黨陳文中,木香散,異攻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
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
特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