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鈹中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7 08:3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鈹中毒

 

拼音

 

pízhōngdú

 

英文參考

 

berylliosis

 

疾病別名鈹病,berylliumdisease

 

疾病代碼ICD:J63.2

 

疾病分類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鈹中毒是由于鈹及其化合物主要侵蝕肺,并可累及其他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臨床上分為急性鈹中毒和慢性鈹中毒。

 

急性鈹中毒,為短時間吸入高濃度可溶性鈹鹽(硫酸鈹、氟化鈹等)所致,一般經數小時或數天出現呼吸道和皮膚癥狀,表現為呼吸道刺激性炎癥、肺炎、肺水腫等。

 

病人有頭痛、頭暈、發冷、發熱、全身乏力、咳嗽、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心動過速、發紺、肺底有廣泛濕性啰音,嚴重病例可并發肺水腫而死亡。

 

慢性鈹中毒,為長期吸入低濃度難溶性鈹化合物(主要為氧化鈹)所致,潛伏期數月或數年甚至數十年,一般呈漸進性發病。

 

主要引起肺和其他器官產生慢性進行性肉芽腫病變,病人表現為體弱、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干咳、胸悶、氣短,可出現干、濕啰音,肺彌散功能減退,引起血氧含量降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疾病描述鈹中毒是由于鈹及其化合物主要侵蝕肺,并可累及其他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臨床上分為急性鈹中毒和慢性鈹中毒。

 

鈹為銀灰色輕金屬,原子量9.01,原子序4,熔點1284℃,沸點2970℃,是1798年法國化學家Vanquelin發現的。

 

由于鈹質輕、堅硬、強度大、耐高溫,耐腐蝕、抗氧化、拒磁及加工時不發生火花等特性,被廣泛應用在核能、航天、國防儀表、原子能、電子工業等。

 

工人在生產加工鈹及其化合物(如鈹的冶煉,鈹合金制造等)均可職業性接觸鈹的粉塵或煙霧,引起鈹中毒。

 

癥狀體征急性鈹中毒,為短時間吸入高濃度可溶性鈹鹽(硫酸鈹、氟化鈹等)所致,一般經數小時或數天出現呼吸道和皮膚癥狀,表現為呼吸道刺激性炎癥、肺炎、肺水腫等。

 

病人有頭痛、頭暈、發冷、發熱、全身乏力、咳嗽、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心動過速、發紺、肺底有廣泛濕性啰音,嚴重病例可并發肺水腫而死亡。

 

X線胸片表現為兩肺片絮狀或點狀陰影,與早期塵肺或粟粒性肺結核相似。

 

有報道急性鈹肺炎的病死率為7.2%。

 

急性鈹中毒的皮膚損傷為接觸性皮炎,主要在暴露部位出現紅斑、丘疹或丘瘡疹,脫離接觸后可數天消失,再接觸又可發生。

 

可溶性鈹鹽還可進入破損皮膚產生鈹皮膚潰瘍,類似“鉻瘡”呈鳥眼狀,也可在深部皮膚形成鈹肉芽腫,常常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才能愈合。

 

慢性鈹中毒,為長期吸入低濃度難溶性鈹化合物(主要為氧化鈹)所致,潛伏期數月或數年甚至數十年,一般呈漸進性發病。

 

主要引起肺和其他器官產生慢性進行性肉芽腫病變,病人表現為體弱、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干咳、胸悶、氣短,可出現干、濕啰音,肺彌散功能減退,引起血氧含量降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X線胸片表現為兩肺出現彌漫性顆粒影,呈“毛玻璃”樣,結節狀影呈“暴風雪”樣及在細顆粒影背景上的網紋狀陰影。

 

一般在臨床癥狀出現前就可看到肺部X線改變。

 

疾病病因由于鈹質輕、堅硬、強度大、耐高溫、耐腐蝕、抗氧化、拒磁及加工時不發生火花等特性,被廣泛應用在核能、航天、國防儀表、原子能、電子工業等。

 

工人在生產加工鈹及其化合物(如鈹的冶煉,鈹合金制造等)均可職業性接觸鈹的粉塵或煙霧,引起鈹中毒。

 

目前認為慢性鈹中毒是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疾病,最低接觸量及個體易感性在病因學中起主要作用。

 

病理生理急性鈹中毒是高濃度鈹引起的對呼吸系統的直接化學毒性刺激和肝腎等臟器的中毒,表現為呼吸道炎癥及化學性肺炎為特征的組織形態學,同時可見到中毒性肝小葉中央帶肝細胞的壞死及腎曲管上皮細胞脫落壞死。

 

急性鈹中毒存在著劑量反應關系。

 

慢性鈹中毒發病機制雖仍未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它是遲發型細胞免疫性疾病。

 

難溶性氧化鈹吸入后與體內的蛋白結合形成特異性鈹抗原,并誘導產生抗鈹特異抗體,再次接觸鈹時(即使鈹暴露濃度很低)引起鈹抗原-抗體反應,產生炎性病變,表現為以肺間質纖維化和肉芽腫形成為主要病變的全身性疾病,其伏期可數月或數十年不等。

 

患者血清中γ-球蛋白及IgG水平增高,皮膚斑貼試驗、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及原始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常出現陽性。

 

糖皮質激素對慢性鈹中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也說明鈹中毒是一種細胞免疫性疾病。

 

急性鈹中毒:主要為急性化學性肺炎的病理改變。

 

表現為肺體積增大、重量增加、呈灰紅色、質韌如肝。

 

顯微鏡檢查肺泡腔充滿水腫液及大量巨噬細胞、纖維素和少量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及脫落的肺泡上皮。

 

肺間質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在遷延型病例可出現肺組織纖維化。

 

此外,在中毒嚴重的病例可出現肝實質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變性、壞死。

 

慢性鈹中毒:慢性鈹中毒的病理特點為肺內出現非干酪性肉芽腫和間質細胞浸潤。

 

眼觀,肺體積增大,肺表面和切面廣泛散布有大小不一(2~15mm),灰白色的結節性病灶。

 

同時可見彌漫性間質纖維化。

 

鏡下,肉芽腫中心為纖維素和上皮樣細胞,周邊由纖維組織包繞和一些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其中常混有較多的朗格漢斯巨細胞。

 

在朗格漢斯巨細胞內可見有各種包涵體,呈星狀,貝殼狀,而稱為星狀小體或貝殼樣小體。

 

在HE切片中呈藍黑色,約6~60μm大小,有認為這是鈹塵粒子吸附了蛋白質和鈣鹽沉積而成。

 

慢性鈹中毒的組織形態與結節病(sarcoidosis)頗相似,應以鑒別。

 

另外,鈹肉芽腫還可發生在上呼吸道、肝、腎、脾、心肌、橫紋肌、胸膜及皮膚等肺外器官。

 

是全身性鈹中毒的表現。

 

診斷檢查診斷:急性鈹中毒的診斷主要依靠短期吸入高濃度鈹接觸史及化學性氣管炎和化學性肺炎的典型癥狀、體征,結合X線胸片的片絮狀或點狀陰影及全身中毒及肝腎損害等作出診斷。

 

慢性鈹中毒的診斷可參考我國鈹中毒診斷標準(GB4868~1996),主要依據肯定的鈹接觸史;

 

進行性發病,病程1年以上者;

 

慢性呼吸系統癥狀及全身消耗癥狀;

 

胸部X線表現的彌漫性顆粒影,結節影及密網紋影,肺彌散功能障礙,動脈血氧分壓及血氧飽和度降低;

 

免疫學試驗(MIT,LT,RF)陽性或肺活檢有鈹肉芽腫的病理形態改變。

 

應該注意有的病例無任何癥狀、體征,而在定期X線胸片體檢時發現異常,需要結合職業史,進一步觀察后作出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沉增快、血鈣增高、血磷降低、血IgG水平升高、尿鈣增高、尿鈹升高。

 

國內報道采用以鈹作抗原的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Be-MIT)呈陽性。

 

血淋巴細胞轉化試驗(Be-LT)呈陽性,有助于慢性鈹中毒的診斷。

 

活性玫瑰花試驗(Be-RF)呈陽性,有助于慢性鈹中毒的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急性鈹中毒X線胸片表現為兩肺片絮狀或點狀陰影,與早期塵肺或粟粒性肺結核相似。

 

慢性鈹中毒X線胸片表現為兩肺出現彌漫性顆粒影,呈“毛玻璃”樣,結節狀影呈“暴風雪”樣及在細顆粒影背景上的網紋狀陰影。

 

一般在臨床癥狀出現前就可看到肺部X線改變。

 

鑒別診斷診斷慢性鈹中毒時應與下列疾病鑒別,如粟粒性肺結核、塵肺、結節病、特異性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

 

治療方案急性鈹中毒,及時脫離鈹作業現場,對癥治療給予止咳、抗生素、維生素等藥物,臥床休息、補充營養、缺氧者吸氧,預防并發癥。

 

嚴重者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口服潑尼松5~10mg,3次/d,根據病情緩解情況逐漸減量,病人不宜過早起床,以防肺水腫。

 

慢性鈹中毒,原則上為脫離鈹接觸和對癥治療。

 

目前認為治療慢性鈹中毒唯一理想的藥物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副作用較少,可長期使用,對于改善呼吸系統及全身癥狀較明顯,甚至可延緩病變進展及部分吸收。

 

治療起始劑量為潑尼松10mg,3次/d,維持量為每天5~10mg,可連續用藥數年。

 

皮膚鈹中毒,徹底沖洗皮膚局部污染創面,清除殘留鈹化合物。

 

接觸性皮炎可使用盧甘石洗劑,潰瘍可用氫化可的松軟膏,皮膚的慢性肉芽腫應考慮手術切除。

 

并發癥嚴重病例可并發肺水腫。

 

預后及預防預后:急性鈹中毒,及時處理預后良好,多能痊愈。

 

國內目前未見有急性鈹中毒死亡的病例報道。

 

慢性鈹中毒,我國慢性鈹中毒的特點潛伏期較長,患病率較低,病情較輕,進展較慢,病死率較低,預后較好。

 

在治療中采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至關重要,有報道在382例慢性鈹中毒患者中有256例未使用糖皮質激素,病死率為39%,而經糖皮質激素治療的126例,病死率為16%。

 

另關于鈹及其化合物對人的致癌性問題應予重視。

 

預防:預防同其他塵肺,但鈹為最輕的金屬,因此應加強密閉和消煙除塵措施。

 

流行病學關于鈹的毒性,首先是德國學者Blake(1881)報道了氧化鈹對實驗動物的毒性,直到20世紀30~40年代才逐漸認識到鈹的毒性屬高毒類物質。

 

1993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又把鈹及鈹化合物列為1類對人類致癌物。

 

急性鈹中毒是由于吸入高濃度的鈹及其化合物所致,其與一般化學毒物中毒的流行特點基本相似。

 

二戰期間美國軍工企業曾發生過較多的急性鈹中毒。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曾發生數十例急性鈹中毒病例,后由于加強了防護措施,控制了急性鈹中毒,目前國內外很少報道。

 

慢性鈹中毒主要是接觸氧化鈹及金屬鈹的煙塵所致。

 

研究證明氧化鈹的生物學活性與焙燒的溫度有關。

 

高焙燒的氧化鈹,其溫度在1500℃以上,生物學活性低,不易溶解,致病力弱;

 

而低溫焙燒的氧化鈹在500℃~1100℃,具高生物活性,致病力強。

 

慢性鈹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患病率與接觸鈹的程度不成正比。

 

我國曾報道鈹作業暴露濃度不高,接觸時間又短,仍有鈹中毒發生。

 

目前認為慢性鈹中毒是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疾病,最低接觸量及個體易感性在病因學中起主要作用。

 

有人主張把鈹的接觸水平控制在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WA)2mg/m3以下,可防止鈹中毒的發生。

 

引用:http://big5.wiki8.com/pizhongdu_3618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22:44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